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育科研>>博爱课题>>常州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指向个性化发展的小学数学课堂互动行为管理研究>>文章内容
2024.9—2025.1课题研究工作总结
发布时间:2025-01-21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陈阳

一、课题基本情况回顾

本学期课题旨在通过构建小学五、六年级数学课堂互动行为的观察量表,开展教学观察,分析学生互动行为和教师互动行为管理方式,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二、研究目标完成情况

1.初步进行互动行为类型和特征研究

根据计划,课题组在2024年9月下旬基于前期研究中修改制定的课堂观察量表进行听课观察,通过实地应用修订课堂互动行为观察量表,并开展教学观察,重点关注学生的互动行为和教师的互动行为管理方式。目前初步形成了《小学五、六年级数学课堂互动行为的观察量表集》,并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出互动行为的具体类型及其特征,形成了一些学生个案的观察记录。这一成果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2.观察研究信息技术对互动行为的影响

课题组在2024年11月至2025年1月期间,设计了信息技术相关课程,观察互加平台是否能对学生的互动行为产生影响。明确了课堂观察的目标,设计了课堂观察方案以及互加平台的互动记录方式和后台数据统计。通过互加平台的后台记录,收集并对比分析了学生的互动行为数据,形成了互动行为分析报告。研究发现,信息技术的应用显著提升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互动积极性,为个性化教学提供了有力支持。

三、课题组论文撰写情况

课题组目前形成了论文题目为《指向个性化发展的小学数学课堂互动行为个案分析》,计划于2025年2月完成。论文通过对具体个案的深入分析,展示了个性化互动行为管理的实际效果,为课题研究提供了实践案例。

论文题目为《助力“个性化”生长:小学数学课堂互动行为的实践探索》,2025年1月前已经完成。论文总结了课题研究的实践经验,提出了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课堂互动行为管理策略。

四、研究过程与方法总结

1.观察量表的构建与应用

课题组通过文献研究和前期实践,初步构建了小学五、六年级数学课堂互动行为的观察量表,并在实际教学中进行了应用和修订。观察量表的使用使课堂观察更加科学、系统,为数据收集和分析提供了有力工具。

2.信息技术的融合与创新

课题组积极探索信息技术在课堂互动中的应用,通过互加平台的设计与实施,观察了信息技术对学生互动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信息技术的融合不仅丰富了课堂互动的形式,还提升了学生的参与度和个性化发展水平。

3.数据分析与总结

课题组对收集到的大量数据进行了整理和分析,通过归纳总结,找出了符合个性化发展需求的学生互动行为特点以及教师互动行为管理方法的优点和不足。这些研究成果为后续的课题研究和教学实践提供了重要参考。

五、研究难点与解决措施

1.观察量表的科学性与适用性

在研究过程中,观察量表的构建和应用面临一定的挑战。课题组通过多次实地观察和反馈修订,不断完善量表的内容和结构,使其更加科学、适用。

2.信息技术应用的稳定性与有效性

+平台的使用过程中,存在技术稳定性问题以及数据收集的准确性问题。课题组通过技术培训和多次测试,优化了平台的功能,提高了数据收集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教师互动行为管理方式的多样性与个性化

教师在互动行为管理中存在方式单一、个性化不足等问题。课题组通过案例分析和经验分享,引导教师探索多样化的互动行为管理方法,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六、研究成果与展望

1.研究成果

本学期课题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形成了《小学五、六年级数学课堂互动行为的观察量表集》,完成了相关论文撰写,并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探索了课堂互动行为管理的新模式。这些成果为小学数学课堂互动行为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2.未来展望

在后续研究中,课题组将继续深化课堂互动行为的研究,进一步完善观察量表和互动行为管理策略。同时,将研究成果推广应用到更广泛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本学期课题研究在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未来,课题组将继续努力,不断探索和创新,为小学数学教育的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