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于实践,方能磨炼课堂;深度研讨,方能柳暗花明。2024年3月20日上午,博爱小学全体青年数学老师集中录播室,参加了由陈阳和万夏耘共同主持的常州市“十四五”《指向个性化发展的小学数学课堂互动行为管理研究》课题课例研究活动。此次活动结合博爱小学儿童学习组织项目与校级工作室研究展开,沙可副校长,教科室施瑞云主任,还有跨学科的老师们也积极参与到了课堂。
本次活动是由六年级的万夏耘老师执教《选择策略解决问题》,陈阳老师就《指向个性化发展的小学数学课堂互动行为管理研究》的课题研究进行讲座,两位老师紧扣“课堂互动行为”,关注学生个性化发展,有效组织儿童学习组织活动,给予了学生充分的思考、探索和交流的空间。
立足课堂 研行合一
本节课万老师由《孙子算经》中的鸡兔同笼问题导入,教师秉承“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通过列表、画图等方法自主发现规律;其次,教师以学生的发现为基础,增进学生对假设法的理解;以学习组织为单位进行交流、补充。小组合作分享讲解,组与组之间进行补充与解惑,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训练了学生的数学思维。以上教学过程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体验了数学探究的乐趣,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促使他们自觉而主动地从策略的高度,审视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感受不同策略对于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价值。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可以有多种策略,多种方法之间其实是共通的,都运用到了假设思想。引导初步形成灵活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逐步抽象出鸡兔同笼的模型思想。
讲座分享 砥志研思
陈阳老师介绍该课题聚焦小学数学课堂中的互动行为,旨在发现并提出相应的行为管理策略,为数学教师有效教学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重点关注师生教与学行为的发生发展过程,形成基于实践的互动行为管理指南。陈阳老师提出要关注实践前后的教学效果,形成对比教学的思考,鼓励青年老师深耕课题研究,将教研过程中的所研所思撰写成论文,将实践和教研融为一体。
互动评课 共话成长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课后,万老师对课堂的教学设计进行了阐述,每个级部备课组展开讨论。
张岚:本节课,万老师带领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总结,较充分地经历了体验与感悟的过程,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互动模式,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思考、体验、理解、吸收、内化等过程进行知识建构,让学生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理解,在理解中提升知识的应用能力。在实践中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陈丽媛:本节课让学生能够灵活地选择策略解决“鸡兔同笼”问题,那么策略的选择应该考虑到不同孩子的学习接受能力,让孩子们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选择自己最合适的策略。整节课上,万老师鼓励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用数学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事物,体会数学的价值,学生成了课堂学习的主人。
刘颖婷:万老师基于学生的学习需求提出核心问题,充分发挥问题的导学作用,在学生交流各种解决方法的过程中,万老师也一直在询问这些方法之间的联系来引发学生进行勾连与思考。同时,万老师通过小组互学互思的过程激励每一位学生卷入学习,在全班交流的过程呈现学生多元化的思维,打开学生的解题视野。
杜楠:万老师这节课让学生在数形结合的推理思考中建立起正确的数学思维模式,最后将学过的知识再一次将知识内化,感悟假设策略的本质。在课程最后,万老师回归了课伊始的“古算题”,让整节课形成了完美的闭环。
最后,教研组长陈静老师对两节课做出了总结性点评:“鸡兔同笼”类型的问题以儿童学习组织的方式展开教学很合适,找准学生的思维生长点通过多元表征建构方法之间的关联。模型“有型”,模型思想渗透要“无形”。学生的学习一定是基于真实的情境展开的,在现实的生活背景中去建构数学模型。学生经历模型建立 的“再创造”过程,有助于他们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和分析数学素材,形成清晰的数学问题。进而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建构数学模型,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大道不止,上下求索;观云追月,更登高楼”,每一次课堂都是追寻,每一次思考都是智慧,每一次经历都是成长。教研之路“漫漫而修远”,深耕课堂,潜心育人,我们必将坚定探索步伐,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