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育科研>>博爱课题>>天宁区教科研课题>>指向量感培养的小学数学生活化活动设计的研究>>文章内容
过程性材料-10月研究活动《砥砺深耕新课标,芳华待灼育未来》
读书沙龙活动
发布时间:2022-11-20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沈亚

    水韵潺潺,滋润万物生灵,书香幽幽,培育芸芸众生。为了深入贯彻《新课标》理念,深刻而准确地把握新课标的实质与内涵,10月26日上午,博爱数学组四到六年级全体教师在“在之间”教育文化中心开展了读书沙龙活动。

   

思维导图   链接教与学



会前老师们对2022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和《小学数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版)课例式解读》两本书进行了深入阅读,结合前期读书收获,各年级选定核心词进行头脑风暴,绘制了思维与美感兼具的高质量导图。

四年级以数据意识为核心词,从内涵、内容以及教学要求三个维度开展头脑风暴。沈亚老师进行了导图介绍,从统计与概率的内容变化引发思考,指出在教学中要聚焦现实问题,体会数据的意义;让学生经历统计分析的过程,学习统计方法;并能感悟数据的随机性,了解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

C73C1ACB-1B86-4792-A773-4020BEADD077.PNG

    五年级以量感为核心词,绘制了童趣化的思维导图。于天娇老师在导图分享时指出,量感始于测量教学的起点处,测量更多的是为了得到结果,而度量是为了让学生体会测量的过程,进而积累量感。量是量出来的,《新课标》将量感的核心定义为三个关键词直观感知、选择和估计。在教学时,我们要关注计量单位,让学生经历用若干个计量单位进行密铺的过程,单位换算需要让学生经历想象和推理的过程。

46CBBB04-10DC-4ECF-8D6F-A51C57C1109F.PNG

     六年级以运算能力为核心词展开研讨,蒋滢老师对导图进行了分享。她指出,加法是所有运算的基础与核心,减法、乘法、除法都是在加法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在教学时,教师应该关注算理与算法的关系,透彻理解算理、熟练掌握算法是提高学生运算能力的重要保证。数运算的本质是基于计数单位,数认识的核心是对“位值制原则”的理解,而“位值制原则”可以理解为计数单位和进位法则的高度统一。



课例分享   沟通理论与实践


如果说思维导图是高效、便捷、形象的,那么课例分享就是具象、直观、清晰的。始于头脑风暴,绘于思维导图,终于课例分享,各年级根据选定的核心词进行了精彩的课例分享。

四年级周蕾老师以《从“数据分析观念”到“数据意识”》为主题,展开课例分享。基于对数据意识的深刻解读,在这一次的课改中将百分数这一内容从“数与代数”领域调整到了“统计与概率”领域,明确了百分数的统计意义,周老师分享了吴正宪老师《百分数的认识》一课的执教思路,通过对现实情境数据的对比分析,体现了百分数的价值。

《量身取材,培育大单位量感》是五年级万夏耘老师的课例分享主题。她指出要让学生亲历度量的过程逐步形成量感;在想象、推理活动中发展量感;在估测与对比中增强量感。夏老师的每一个观点都辅以详尽的案例解析,不仅有理论的高度,更有实践的深度。

六年级张丽娟老师从自身丰富的教学经验出发,以《浅谈核心素养立意下的运算能力教学》为主题进行了课例分享。张老师的分享干货满满,她指出运算能力的教学要关注数形结合,借助几何直观帮助学生理解算理、算法;启发学生进行辩证思维,通过推理明晰算理;基于计数单位和计数单位的个数,探索运算的一致性。

高位引领  促进前行与提升

活动的最后,张丽主任结合自己读书的体会和对量感教学的思考,指出面对课标改革,教师要用积极的心态进行“自主升级”,在学习和思考中“寻根”;教学中要从整体视角展开“深入研究”,在课堂变革中“扎根”;教师要有长远眼光能“提升格局”,让核心素养在学生心中“生根”。

沈琛副校长对于此次活动作了总结发言。她指出此次活动,发言老师有思考,思维导图质量高,课例分享展风采,是一次高质量、有内涵的读书沙龙活动。聆听了老师们对于三个核心概念的见解,沈校通过“为什么增加量感这个核心词?”“算理的一致性根源在哪里?”“如何体现数据的随机性?”三个问题展开,高屋建瓴地对三个核心词的内涵与本质进行了补充与升华。

此次活动是一次思维的风暴,更是一次理论的浸润。博爱数学人将一如既往以书为友勤为伴,以学为先悟为本,认真研读新课标,积极践行新理念,致力打造精彩课堂,努力培育学生优良的数学核心素养。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