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感知中萌发:体积单位的认识也一样,由于学生感知到了生活中的物体需要描述其大小,再依据长度、面积等知识学习的经验,自然引发对“体积单位”的需求”在实践感知过程中学生也体会到设置统一计量单位的现实意义,由此萌发了“量感”。
二、在体验中形成: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可感知的材料,丰富学生对体积单位的感性认识,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了对测量单位的清晰表象。于是学生在判断物体或立体图形的大小时,对其所测量的物体的大小就有所感悟,从本质上理解了体积单位的意义,有了量的大小感觉。
三、在操作中积累:量感的形成离不开学生的感知体验,更离不开学生的经验积累。而经验积累必须经历实践操作,亲历体验、反复比较的过程都要以充分的活动为基础。学生理解和感知计量单位后,往往还不能全面、正确、灵活地使用计量单位进行测量, 特别是在较大的空间里学生获得的经验还不足。这就需要教师从小的体积单位开始,不断通过操作、比对形成表象,再迁移到较大的体积单位。
四、在思考中感悟:计量单位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充分感知、充分体验,还要让学生思维参与,只有不断地思考与反思,才能有所感悟。 因为学生理解和感知计量单位后,往往还不能全面、正确地使用计量单位,所以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在操作前估计,在操作中不断调整偏差,还要让学生在操作后比较、推敲和反思。
五、在测量中发展:“量”的大小进行估测,并会用相应的计量单位表示岀实际事物“量冶的大小的感性认知。在体积的测量中,量感的发展包括对体积单位体验性理解, 对体积单位操作性认识、感受体积单位之间的联系,以及测量规则和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大小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