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习社区的小学语文“1+X”联读教学研究
学期总结
2022.2—2022.6
本学期在“双减”背景下,在市、区教研室的引领下,课题组成员切实做到教研合一,以课题研究方向为导向,积极探索基于学习社区的小学语文“1+X”联读路径。行远自迩,笃行不怠。基本完成学期初制定的研究计划。
一、组织调查,分析原因
围绕课题研究目标内容,我们先进行了文献查阅,分析了文献内涵,了解了国内外研究动态, 结合本课题的研究内容,课题小组成员在组长的带领下,商讨并制定了调查问卷。
教师对于本课题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匮乏,渴望获得这方面的专业培训。这些教师对概念知之甚少,有点知道甚至不知道学习社区的教师占比33.79%,知道学习社区的教师绝大多数只了解如概念和内涵,特点和意义的理论知识,52.7%的教师希望得到理论和课例研讨的培训,以提高其在实施1+X联读教学时的能力。教师缺乏实施1+X联读策略的意识,执行效果不理想。
学生缺乏“1+X”联读行动的实践经历,教师的教学实践需要多做思考,长期坚持。据学生对本次研究的建议显示,学生认为实现“1+X”联读对他们的阅读理解有帮助,但目前教师的教学中缺乏这方面的实践,且没能长期坚持,使得学生在这方面的知识与能力没得到长足发展。
二、打造阅读街区,浸润书香氛围
学校环境对学生阅读的影响首当其冲的是要归于语文课堂的阅读教学,但我们同样不能忽视整个学校系统的环境,如班级的阅读环境,年级的阅读计划,学校的读书氛围。
在我校,每个班都会创设班级流动图书角,并配有相应的班级图书登记表,班级图书管理员,让阅读成为班级生活、管理的一部分。拓展到整个年级,每个年级教研组每学期基于一个教材单元开展主题读书活动。通过师生共读,阅读分享,多形式展演,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挖掘学生的阅读深度,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
放射到整个校园,我们充分利用校内大厅、连廊,打造了 “新书发布点”“领养书架”“漂书吧”“智慧分享树”“心灯墙”等阅读区域,以活动串联打造阅读街区。我们把联读相关的推荐书本放置在各区域,通过““新书发布会”、领养书架”宣传联读书目,各年级学生便可在每周固定时间,将已读书籍进行“好书推荐”,到“漂书吧”交换一本新书,并获得一枚阅读乐享章,期末凭累计乐享章兑换相应礼物。丰富多样并常态化的阅读活动有以下优势:提升孩子自主阅读兴趣,增强主动阅读的积极性;提升孩子自主阅读能力,形成乐于分享、善于交流的读书品质;培养孩子爱护图书意识,养成良好的借阅习惯。
例如:为了让全校师生共同重温峥嵘岁月,聆听时代强音,四年级的老师们将手中的红色经典放入领养书架中,供全校师生共读。一句句真情的赞美,说不完我们的崇敬;一个个感人的小故事,道不完我们的思念。
三、挖掘课内资源,链接街区网络
为了引导学生展开深度阅读,教师应注重发挥自己的指导作用,为学生布置合理的学习任务,激活学生的阅读学习动机,使其更自主地深入文本世界之中, 挖掘更丰富的知识,实现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深度互动与交流。这些学习任务可发挥任务驱动的教学作用,促使学生主动融入文本世界之中,深度挖掘有效的知识点,完成课堂上的学习任务。
教材提供的文本,只是学习资源的一种,学生要完成任务,就需要开展扎扎实实的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等语文实践活动。单元整体教学的顶层设计讲到“线上线下的智能系统”,教师用书设计时,同步开发了资源包。智能系统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不同的技术环境,积极创造条件,促进线上线下混合学习, 促进学生在“互联网+”环境下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提升学习的质量和品质。
四、梳理统编教材,整理联读内容
课题组研究纳入日常教研活动之中,多次教学研讨和联读内容微讲座分享。经过前期的课题开放日研讨,课题组成员从不同角度对三到六年级统编教材进行了梳理,整理出每个年级的1+X联读教学内容和读书活动。
五、课题组成员论文完成情况
课题组论文撰写计划
姓 名 | 论文题目 |
陶艺 | 基于学习社区的小学语文1+X联读行动研究 |
唐婷玉 | 基于学习社区的部编版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研究 |
周叶 | 小说人物形象教学的三维突破 |
胡芸熙 | 学习社区视域下的口语交际教学研究 |
王瑞瑞 | 深度学习视域下小学语文1+X联读策略研究 |
施瑞云 | 基于单元要素的小学语文联读教学研究 |
下学期,课题组将再接再厉,继续携手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