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育科研>>博爱课题>>天宁区教科研课题>>指向量感培养的小学数学生活化活动设计的研究>>文章内容
“量感”相关论文学习感悟
发布时间:2022-06-19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陈帆

史宁中教授指出:“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要求教师要抓住知识的本质,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在掌握所学知识技能的同时,感悟知识的本质,积累思维和实践的经验,形成和发展核心素养。”由此可见,核心素养的形成,不是一个简单的由教师传授到学生接受的过程。教师应当设计多元的活动,供学生去体验、探索,逐步丰富对数学的感受。量感是关于量的比较、运算和估计等方面的感悟,是对量的一种直觉和感觉,既看不见,也摸不着,因此很难制定标准去判断学生学得如何,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量感是在度量的过程中积累下来的素养,是学生认识数学、进而认识现实世界需具备的基本素养。它的形成依赖于学生感性经验的积累,是在多元的活动体验和感知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来的。基于此,学生量感的建立并不能一蹴而就,应该借助学习过程中的多元体验逐步建立起精准的量感。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有关量感的内容贯穿一至六年级,从一年级的圆角分,到二年级的时分秒、分米和毫米、角的初步认识,再到三年级的千克和克、千米和吨、年月日、面积单位...从教材的编排可以看出,“计量单位”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量感”也是计量单位教学的核心目标。“量感”,作为一种感觉,教学效果不可能立竿见影,需要在一系列的比较活动中建立起学生对“量”的感知,在教师的引导估测中提升学生对“量”的感悟,在批判与反思中丰富学生对“量”的感觉。如何通过这些内容的教学逐步培养学生的量感,需要我们在教学前积极思考,教学中认真实践。

只有在活动中不断“校准”感知,才能获得较为精准的量感。学生的量感建立虽然没有固定的模式,但是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发挥教育机智,充分挖掘身边与量感有关的素材,借此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内在需求,进而开展多元活动,让学生在丰富的活动中体验,使得学生的量感得到较为精准地建立。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