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育科研>>博爱课题>>常州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学习社区的小学语文“1+X”联读教学的研究>>文章内容
绩效性材料——文献综述
发布时间:2022-05-12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陶艺

文献综述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X”联读研究现状

“1+X”联读概念与特征:“1+X”联读教学指基于教材内这篇课文“1”,根据联读议题,加上与课文相匹配的一篇或多篇文章(包括语段)“X”形成的一组文章(“1+X”)的阅读教学。与单篇课文阅读相比,“1+X”联读有如下特征:是一种多文本阅读;是一种比较阅读;是一种网状阅读;是一种联系阅读;是一种联结阅读。

国内“1+X”联读的概念曹鸿飞于2017年率先提出,吸收群文阅读教学的优势与价值,将其应用于课文阅读教学。曹院长认为“1+X”联读教学将呈现新的思维:一是高阶思维;二是创新思维;三是素养思维。在联读带动下,培养的是学生的核心阅读素养,促进“人的发展”的阅读整合。

在知网以“‘1+X’联读”为主题进行检索,时间跨度为“2017至今”有12条结果,相关的研究较少。综合成果看,主要集中在理论研究上,只有少量文章结合小学和初中教学实践来研究。笔者将阅读分析到的有关“1+X联读”的相关重点文献,总结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整理如下:
    ①对“1+X联读”教学意义的研究
    项周默在《以《桂花雨》为例——浅谈同一课题在不同议题下的“1+X“联读内容选择》一文中,探讨了“1+X联读”议题的特点,及“1”在不同议题下“X”的内容选择。马水莲在《“1+X”联读在教学中的运用》经过研究指出,“1十X”联读,以一篇带读多篇、以一文带读整本书、以一篇(主题)带读一类或多类,突破了“以教材为中心”的传统的单篇阅读教学的瓶颈,而体现了“课文只是例子”的语文教学理念,从单一到丰富,从课内到课外,真正实现了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实现了阅读资源最大化、最优化。

②对“1+X联读”教学问题和对策的研究

蔡慧玲在《小学低段语文教学推进“1+X”联读教学模式初探》中具体阐述了进行有效的相关文章联读的模式有:研读单元目标,链接相关课文及扩大阅读储备,遴选课外文章。就后者而言,更细分的模式有立足表达形式、人文主题、思维方式来实施“1+X”模式;孔令凯、卢莉芹的《做好“1+X”这道题》结合小学和初中课文,对“X”的一些选择类型进行了论述。梅素静老师认为要在不同阶段推行“悦读、跃读、阅读、月读、越读”的进阶式阅读方式,要把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有机结合起来。就教学过程而言,于泽元老师提出了“四步教学法”:首先,熟悉文本,设立情境;其次,抓住关键,建构议题;接着,围绕议题,展开对话;最后,聚集焦点,凝聚共识。

小结:对于“1+X”联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联读内容的选取以及价值的阐述上,其中对于“X”的定义,仅仅局限于文本,本课题研究将拓宽“X”的外延,使之更加具有多元性与创新性。第二,研究者大多是专家学者,在一线教学的人较少,对于具体的课堂教学,我们应该做些什么、怎样去做却没有实际的建议。对于“1+X”联读策略的研究尚不够深入,因此笔者希望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着眼于“1+X”联读教学策略,为课堂实践找到更加深入的探索方向。

(2)学习社区研究现状

首先,我们调查发现国内外对社区的定义都具有的一些共同特质:一定的地域、一定的人群、以及相应的组织、公众的参与和某些共同的意识与文化。

其次,对于学习社区以Graves(1992)为代表的国外学者将学习社区定义为“一个固有的协作、凝聚和自我反思的小组实体,小组成员为共同目标而工作,相互之间互相尊敬他们各自的观点、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以Wilson和Ryder(1998)为代表的国外学者认为学习社区是由不同个体组成的小组,为了实现他们的学习日程而互相支持。课堂中的学习社区,学习者(包括教师)应遵循一定的学习方式,相互之间彼此尊敬、相互学习和分担责任并形成凝聚力和共同目的。学习社区的过程包括对社区成员的假设或歧见进行探讨,并进行实验或推出冒险性结论,同时对结果进行开放性评价。

国内学者对学习社区的定义是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小组,小组成员具有明确的目的,并在一定的环境参与到实现目的的相关活动中。“学习社区”或“学习共同体”,是指由学习者及其辅助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同伴等)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彼此之间经常在学习过程中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因而在成员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关系。本课题研究者将有关学习社区的研究进行分类汇总,结果整理如下:

①有关虚拟的学习社区的研究

数字时代的到来,为使学习资源最大化提供了可能,在国外,许多虚拟的学习社区应运而生。学生在这样的“学习社区”中自主学习,“虚拟学习社区”研究成为现代教育技术学领域中的研究热点。1993年,国外学者Rheingold提出了“虚拟学习社区”的概念,认为:“虚拟学习社区是人们分享兴趣爱好的社会集合体。”虚拟学习社区的研究有很多可供参考的成果,如《虚拟学习社区中的知识建构和集体智慧发展》、《虚拟学习社区中的互动》、《虚拟学习社区的社会网络结构》等。随着数字、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传统虚拟学习社区逐步发展为移动虚拟学习社区,线上线下互动频频,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有机结合这一灵活的学习方式带来的变革已初现端倪。

②有关现实的学习社区的研究

国内一些学校逐步开始注重打造现实的学习社区,以进一步促进学校和社会的融合,出现了一些零散的、点状的做法。上海市黄浦区蓬莱二小就诞生了“蓬莱小镇”校内社区,将学校变为小镇,师生成为镇民,五个年级就是五个社区,每个社区又有八个活动场所,40门特色课程群供选择,从而使特色课程集聚成微型社区,相互影响,相互建构,让孩子们在模拟体验中获得丰富经历。上海市闵行区七宝明强小学致力打造真正属于学生的校园艺术生活大课堂,形成由课堂教学、课余浸润、社团活动、社区探秘、海外交流“五位一体”的艺术教育特色,使每个学生找到了自我,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成长舞台。安徽省铜陵市人民小学在德育工作中建构了学校德育社区,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展示、交往互动,使学生受到生动的思想道德教育。

③关于学习社区的“跨界”思考

新东方集团董事长俞敏洪倡议“教育需要线上线下紧密结合”。象牙塔外的种种现象在昭示着我们,大数据、互联网可以为教育提供更多的服务,并推动她转型、升级。基于互联网的教育产业快速崛起,创生了更为开放、互动、共享的学习空间,创新了学习模式,拓宽了学习途径,不断地满足学生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学习需求,这种理念很值得在学校教育变革中得到借鉴。

小结:综上所述,关于学习社区的研究多集中于校园内,线上直播的形式已经成为社区构建的一种形式。关于现实的社区构建,学校多是利用学校的现实环境创设微型社区,开设多样的课程,从课内延伸至课外。本课题“基于学习社区的小学语文‘1+X’联读行动研究”基于校本特色,充分利用“图书馆中的学校”这一环境优势,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力,颇具研究价值。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