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的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学习组织是影响儿童学习的关键因素。对低年级和高年级儿童学习组织的差别进行了细致的观察与分析,从课程视角审视儿童的学习,可以看到:低年级和高年级儿童在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目标三方面存在着差异,高年级儿童的学习更注重目标达成,低年级儿童则更关注知识与技能。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注意力不集中,喜欢动手操作,而高年级学生则比较喜欢抽象思维,独立思考能力强。小学低年级的数学课堂组织形式与高年级的数学课堂组织形式有很大差异,低年级课堂组织形式要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不能要求学生按部就班地进行学习;而高年级教学组织形式则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注意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能力特点,低、高年级数学课堂组织形式都要遵循从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原则。
一、组内合理分工,让合作高效有序
在小组合作交流时,容易出现“伪合作”和“伪交流”现象,有的是一言堂,有的是七嘴八舌,有的是无话可说、无事可做,这些问题的出现,可以通过对小组成员细化分工、明确责任得以解决。具体角色分工有:①组长:负责活动的组织、协调和提醒;②纪律员:一个高效的组织体需要纪律做保障,交流时,要确保所有成员集中精力参与其中,不做无关事宜;③记录员:能准确、简要记录每个成员的观点或意见,对记录员是个考验;④时间控制员:结合老师要求的小组活动时间,合理控制好每个成员发表观点的时间;⑤主述员:这个成员很重要,需要具备总结能力和表达能力。角色的分工,可根据班级和学情的不同做适当调整,也可增加其它不同角色。各角色包括小组长每周组内进行投票轮换,使每位学生的劣势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得到锻炼,避免出现两极分化的情况。
二、精选合作内容,让合作有迹可循
小组合作学习成果的优劣与内容的选择休戚与共,而合作内容的选择与教学 目标的确定息息相关。在确定小组合作学习内容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现有水平,根据学生的思维水平以及班级的学情去选择内容并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不能为了热闹的效果而合作;要选择具有一定探究性和挑战性的内容,若知识点过于简单其实更适合学生独立完成,此时的合作是毫无意义的,选择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可以激起学生探究讨论的动机,也能使学生感受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与成就感。呈现问题是小组合作学习的第一步,可结合学习清单,亦可由教师指定命题,根据不同课型来具体操作。在每次小组活动之前,教师要做适当的讲述,明确活动的内容和要求,让学生知道要干什么,并且要求学生认真听清楚要求之后才能开始活动。例如,在学习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观察物体》一课中,引导学生从前、后、左、右等四个方位观察,初步感知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活动要求:
(1)说一说:我坐在小猴的( )面
(2)平视小猴
(3)拿“照相机的镜头”(手势表示)对准小猴,像这样介绍:我在小猴的( )面,看到了( )
(4)从4张照片中指出自己“拍”的那一张
这样简洁明确的活动要求,让学生清楚活动的每一步骤,面对同一个活动任务,组内学生可以互相协作,一个人的表达往往是不完整、无序的,而多个学生的表达就可以更加丰富、严谨。学生在观察、比较、倾听、表达的过程中,思维逐渐得到启发,从而促进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
三、适时总结评价,让合作动力持久
总结评价是小组合作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总结评价,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合作交流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自己的小组进行总结,鼓励学生提出意见和建议,让他们能够对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展示,在相互交流和沟通中不断完善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小组的讨论结果对他们进行及时评价,评价要重过程轻结果,小组在合作中找到思路的过程是数学解题的关键。教师对于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应更加关注学生的生成,这里的“生成” 指数学思维、合作能力以及有效沟通等方面的培养。教师在把控学生数学基础知识掌握情况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时运用数学思维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要落到实处,让学生清楚明确知道自己哪里做得好、哪里有所欠缺,如“这组运用到了数形结合的方法,逻辑清晰,值得我们学习”,而不是用“很好”“不错”等语言敷衍了事。
综上所述,小组合作学习作为儿童组织形式中的一种教学方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然后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水平制定出合理的合作学习目标,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明确自己的学习方向和任务;其次,教师要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分阶段、分层次的评价,并根据不同评价结果进行有针对性地指导。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出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数学知识,从而不断提升数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