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育科研>>博爱课题>>常州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主题意义的小学英语“1+X”阅读教学实践研究>>文章内容
绩效性材料——文献综述
发布时间:2023-06-30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张晓栋

1. 开展相关理论的文献研究

1国内外主题意义的研究

主题式教学的理念最早是教育学专家提出的一种教学改革思路,其源头可以追溯至20世纪50年代美国兴起的主题课程教学模式(thematic instructiontheme-based instruction)。该教学模式的核心理念是: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通过跨学科领域的主题探究与活动来发挥学生的主体建构性和主观能动性,从而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Halliday的语言学习层次观也表明,基于意义探究的语言学习才能促进人的成长。他把语言学习分为三个层次:学习语言(learn language)、通过语言来学习(learn through language)和了解语言本质(learn the nature of language)。Long指出,语言是一种意义交流工具,互动假设理论很重视语言的意义性,认为学习者只有在意义沟通中才能够注意、吸收和运用目的语。Krashen指出,语言输入假设理论认为,可理解性输入是第二语言习得发生的必要条件。因此,语言学习必须建立在意义探究的基础上。

2017年国家颁布了《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首次提出主题意义这一概念,强调语言学习要围绕意义在情境中展开,教师要围绕主题语境创设语境,基于语篇,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学习策略,获得语言知识,发展语言技能,形成思维品质,塑造文化意识,从而使课程内容的各要素形成一个整合、关联和发展的关系。

新课标2022版)》再次强调,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和探究主题意义的情境和空间,使学生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成为意义探究的主体和积极主动的知识建构者。在教学中,围绕语篇主题意义设计逻辑关联的语言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建构基于主题的结构化知识。引导学生基于对各语篇内容的学习和主题意义的探究,逐步建构和生成围绕单元主题的深层认知、态度和价值判断,促进其核心素养综合表现的达成。

近年来,诸多学者围绕主题意义展开了不同的解读。梅德明、王蔷(2018)认为主题意义是语篇所表达的意义。张金秀(2019)认为主题意义是个人与文本、个人与他人、个人与自我的积极互动中建构形成的。陈新忠 (2018)认为主题意义是指主题呈现的核心思想或深层含义,往往与文化内涵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有关。赵东亮(2021)认为主题意义是人们借助文本所传递的对某一事物所持的思想、文化、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反映主题语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某个侧面

2国内外1+X阅读教学的研究

美国语言教育家克拉申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了著名的二语习得模式——“监察模式,它包括了五大假说,即习得与学习假说,自然顺序假说,监控假说,输入假说和情感过滤假说。输入假说是克拉申语言习得理论的核心部分。克拉申认为,只有当习得者接触到可理解的语言输入”( comprehensive input ), 即略高于他现有语言技能水平的第二语言输入,而他又能把注意力集中于对意义或对信息的理解而不是对形式的理解时,才能产生习得。这就是他著名的 i+1公式。i代表习得者现有的水平,1代表略高于习得者现有水平的语言材料。根据克拉申的观点,这种 i + 1 的输入并不需要人们故意地去提供,只要习得者能理解输入,而他又有足够的量时,就能自动地发生语言习得。总结说来,克拉申的语言输入假说包含四个方面的要素:理解性输入,大数量输入,趣味性输入和关联性输入。

日本佐藤学教授提出的群书阅读这一概念与“1+X”群文阅读的思想观念相近。群书阅读是由东京大学的佐藤学教授在 1996 年提出的,是指由学生自主选择文本并进行自主阅读的过程。佐藤学教授曾说过:读者自主选择文本进行的阅读活动,是个体自主建构的过程,同时也是社会意识形成的过程。这句话向我们揭示了群书阅读的内涵和意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阅读书目,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主动建构知识,形成自己的知识框架结构。

新课标(2022年版)》指出,在开发与利用英语课程资源的过程中,要严把意识形态关。教师要敢于突破教材的制约,充分挖掘教材以外的资源。在开发素材性英语课程资源时,要注意选用具有正确育人导向的,真实、完整、多样的英语材料,如与教材单元主题情境相匹配的英语绘本、短剧、时文等学习材料。

在语言运用的方式中,《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原有听、说、读、写的基础上添加了,视听、视听读、视听说、视读、视写等复合表达方式,文字、表格、图例、视频、动画、绘本等常常以搭配形式出现在学生的教材中,是一种解读方式,也是一种理解性技能,对外语学习中的研究,还需要我们去开拓。《新课标2022版)》也进一步补充,语言技能中的通常指利用多模态语篇中的图形、表格、动画、符号,以及视频等理解意义的技能。要求培养学生能够理解多模态语篇的主要内容,获取关键信息。同时,教师要充分认识到现代信息技术不仅为英语教学提供了多模态的手段、平台和空间,还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与跨时空的语言学习和使用机会,对创设良好学习情境、促进教育理念更新和教学方式变革具有重要支撑作用。

目前“1+x”阅读教学在语文学科研究较为成熟,初高中英语也有涉猎,但是小学英语在此方面还未有深入的研究与实践,也未形成系统的教学策略及模式。

绘本作为拓展素材近年较为热门,一些国内的一线教师对主教材与绘本的融合展开了实践与研究。基于主教材与绘本融合的定义,侯云洁、周芳指出,依据国家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小学生语言学习能力发展规律,基于话题、内容或者语言交叉和融合进行教学的方式。英语绘本应融于教学环节中、单元复习中、课外阅读中和阅读理解练习中,在教材话题的基础上进行英语绘本教学。

一些教师对目前英语教学问题和教材局限性等方面,提出了主教材与绘本融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杨金华在《绘本与译林版英语教材有效融合的思与行》中总结,英语阅读目标有错位现象,英语阅读资源匮乏,英语阅读活动泛化,学生英语阅读体验的缺失。郑鸿颖、王斐然和李雪梅在《小学英语教材与绘本的融合教学》一文中认为,由于教材需要体现一定的系统性,因此难以满足篇章逻辑、真实情境等方面的要求,致使英语教学脱离儿童认知情境。    

一些教师对主教材与绘本融合的优势进行了分析,如奚冬梅在《绘本助力,让教材更丰盈》中指出绘本可以丰富教材教学,可以发展教材教学。基于绘本材料的选择,戈向红在《构建与教材融合的绘本课程体系》中认为,教师可将与教材话题密切相关的绘本融入教学,并在话题或知识上做有益补充。可根据学生的心智特点选择绘本,根据课标中规定的不同年级的阅读目标确定绘本阅读的课堂实施模式。

一些教师对主教材与绘本融合提炼了结合的原则。戈向红指出,绘本与主教材无缝对接的基本原则首先是话题匹配原则。绘本与主教材对接应基于课标话题匹配原则。阚荣萍在《绘本与译林版英语教材有效融合的原则和路径》中总结,应遵循单元话题的一致性、教学内容的关联性、故事情节的趣味性和人文精神的丰富性。

一些教师对主教材与绘本融合的方式进行了实践与研究。侯文洁在《构建绘本与小学英语教材整合的课程体系》中认为有融合式、衔接式和独立式。卓晓斌在《基于主教材与绘本融合的主题式阅读教学》中归纳了嵌入式、外挂式和整合式。

3已有研究的成果和不足

已有研究成果:

研究范围不断拓展。主题意义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一线教师的重视,更多教师将主题意义的研究运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去,并尝试在阅读、语法、复习等课型中进行实践,形成较为显著的成果。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开始主教材与绘本融合的实践探索,研究绘本,选择绘本,探索绘本与主教材的融合方式,让课外绘本更好地服务于主教材。

研究队伍不断优化。从已有文献看,主题意义研究起先多集中于高校一些专家学者,他们有较高的理论修养,经过学术研究的规范训练,属于学术派研究。随着时间的迁移,研究队伍逐步向一线教师倾斜,其对主题意义的研究有现实的需求和实践的基础,优化了学术研究的不足。

已有研究不足:

研究深度不够。目前围绕主题意义的研究多为单课时的研究,缺乏单元整体观念的有序统筹,对主题意义探究的深度或过深或过浅,基于主题意义的单元整体教学研究的相关文献较少。英语学科的1+X阅读研究仍处于探索尝试阶段,相关文献少,教学实践处于理想状态和实验阶段。

研究内容狭窄。已有文献中研究主题意义的多为教学的方法和策略,鲜有教师探究主题意义的提炼策略和主题意义的评价策略。英语学科的1+X阅读教学中,对“X”的研究不够成熟,仍在摸索拓展内容和嵌入方式。基于主题意义的1+X阅读教学策略尚未形成,难以进行教学创新与迁移。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