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育科研>>博爱课题>>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儿童博爱品格涵养场建构的实践研究>>文章内容
(过程性材料)论儿童青少年品格教育
发布时间:2023-06-19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顾娟

  收稿日期2018-09-15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流动背景下处境不利儿童青少年发展数据库建设及积极发展体系研究15ZDB138)。 通讯作者林丹华maildanhualinbnu.edu.cn 论儿童青少年品格教育 李晓燕刘 艳林丹华 北京师范大学 发展心理研究院北京 100875  摘要品格的理论和应用实践研究近年来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品格包括了习惯特质和 美德三种相互依赖又彼此交叠的概念作为一个多维度的动力发展系统在个体与环境相互影 响下积极品格可以得到充分的培养和塑造积极品格不仅能够促进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少问题行为提升幸福感对学业成绩的提升亦有助益但是对于品格的结构模型及其衍生出的 具体测量模型不同学者仍存在一定的争议西方国家基于研究基础开展了一系列的品格教育 项目试图通过营造学校环境氛围提供针对性的培训实现促进学生积极发展的目标在未来的 理论和实证研究中应重视中国文化下儿童青少年品格的内涵结构的建构并在完善测量工具 的基础上开展品格发展轨迹影响因素及其功能的追踪研究在实践中则需逐步建立具有中国 特色的中小学品格教育教学体系尤其要重视针对处境不利儿童群体开展的品格教育关键词品格教育中国文化儿童青少年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1002-0209201904-0023-09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得国际竞争主动的重要战略资源因应我国新时 代的国家人才战略目标和需求,“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成为当前迫切且重要的问题。“凿井 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儿童青少年的 培养要突出不同年龄的阶段性和特异性抓住关键 年龄段培养与该年龄段相匹配的关键能力和必备 品格方能使儿童青少年全面发展德才兼备林崇 2016林崇德2017刘 霞 等2016)。但 长 期 以 来我国的教育一直呈现重能力轻品格的特点格的研究及教育实践尚存在多思辩少实证品格教 育内容的传统性与时代性融合不够品格教育说教 多但体验少等问题由此带来品格概念的界定尚不 够清晰对与年龄阶段相匹配的关键品格的发展及 功能的探讨不够品格教育的践行出现知行脱节等 突出问题直接影响了品格教育和人才培养的成 近年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范式发生了巨大的 转变在积极青少年发展视角下 PositiveYouth Development)(郭 海 英刘 方刘 文蔺 秀 云丹华2017),品格研究及其培养再度成为受研究 者 高 度 关 注 的 问 题 Lerner2017SeiderJayawickreme& Lerner2017ShubertWrayLakeSyvertsen& Metzger2018)。本 文 拟 整 合我国传统文化时代要求和世界视野基于中西 方的文献系统评述品格的内涵与结构品格对儿童 青少年发展的作用科学有效的品格教育为我国 儿童青少年的品格研究与教育提供有力的理论和 实证支撑品格的内涵 品格character一词最早源自希腊语kharakter本意是刻下的印记”,就像雕刻中用以区分的 刻记号它是指一个人身上体现出来的一致的预测的不能磨 灭 的 标 志 性 特 点Lapsley & Narvaez2006)。品格的定义和内涵随着时代要求而 不断演变至今尚未达成统一共识通过追溯其发 32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总第274展脉络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品格的内涵早期西方的研究者试图从多个角度给予品格 一个准确的定义例如认为品格是用相对稳固 的 方 式 规 范 我 们 的 行 为 ”(Dewey & Tufts1910),“是 有 规 律 显 示 的 好 的 品 质”(Wynne & Ryan1997),个体对世界的反应体现了对他 人痛苦的情绪反应亲社会行为技能的习得对社 会惯 例 的 知 识 和 个 人 价 值 观 的 建 构HayCastleStimson& Davies1995)。但 这 些 概 念 都很难准确地定义品格的核心内涵品格很难用一 个简单的词汇进行描述总结而言西方传统的道 德品格moralcharacter概念包括习惯特质和美 德三种相互依赖又彼此交叠的概念相较于习惯 和特质美德是一个源自伦理学的概念如何在心 理学科中体现其核心特点和作用亦是需要认真审 视的问题传统上习惯说强调品格是一种以特定方式对 特定情境做出反应的特质是在社会化过程中重复 某种行为或一系列行为的过程中发展而来例如一个好品格的人之所以举止得当不是深思熟虑的 结果而 是 由 于 习 惯 的 力 量 Ryan & Lickona1992p.20)。特质说则强调品格是一些重要的具 有标志性特点的特质可有规律地显示或表现预测个体的情绪和行为模式是个体内在相互联系 的个性结合体Wynne& Ryan1997LapsleyNarvaez2006)。习 惯 说 和 特 质 说 使 品 格 具 有 了 跨情境的普遍性和一致性但这一观点从理论上受 到研究者的质疑和批评在实证中也未得到验证美德说则认为好的习惯和特质应考虑具体的情境强调品格是在合适的时间指向合适的对象针对 合适的人带有合适的动机运用合适的方法而表 现出来的美德特征Damon& Lerner2008)。 近年来西方研究者开始将品格放到个体与环 境互动的情境中理解其定义与内涵随着关系发 展 系 统 元 理 论 Relational DevelopmentalSystemsRDS和积极青少年发展观的出现品格被视 为是个体与所处情境 之间相互作用的发展结果 LernerLernerBowers& Geldhof2015)。 研究者倾向于认为品格是一个多维度的动力发展 系统而不仅仅是个体内部的特质或本质这种观 点对品格的 定 义 具 有 三 个 突 出 特 点:(可 塑 性品格可随着环境和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并可培养可塑造Lerner2017)。(非一致性品格如勇 在各种情境中的表现具有连贯性但不是在所 有情境中都始终表现一致。(个体与环境的相互 影响性品格是个体与环境间互惠关系的系列特 定集合在个体与环境间相互影响的背景下品格 得到不断的变化和发展由上可知品格是一个多维复杂的概念NucciKrettenauer& Narváez2014Lerner& Callina2014Nucci2017)。品格与人格的概念看似 有相似之处却有着明显的不同我国和西方的学 者均认为 人 格personality是 个 体 的 内 在 心 理 特 征与外部行为方式构成的相对稳定和独特的心理 行为模式黄希庭2002郑雪2017),它们 决 定 了 个体行为的差异性以及个体行为跨时间和情境的 一致性Feist2002)。与人格的相对稳定性持久 性和一致性 不 同品 格 具 有 不 断 变 化 和 发 展 的 特 具有潜在的可塑性可以通过品格教育得到培 养与塑造 Peterson & Seligman2004Berkowitz2011)。 综上从积极青少年发展视角基于个 体 与 环 境互动的角度界定品格凸显了个体自身的优势展现了品格的阶段性发展特点及其可塑性并为品 格的测量评价和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品格的结构 缺乏对品格结构必要的认识和测量则难以实 现对儿童青少年品格发展与教育促进的深入探讨 Lapsley & Narvaez2006)。 正 如 之 前 综 述 所 品格概念具有复杂和多面性那么儿童青少年 的品格到底包含哪些心理特征其结构又是怎样的 呢?针对这样的问题研究者提出了诸多儿童青少 年品格的结构并通过实证加以检验为后续儿童 青少年品格的研究和教育干预奠定基础以下介 绍国内 外 比 较 有 代 表 性 的 几 个 儿 童 青 少 年 品 格 结构基于优势的品格结构 这种品格结构关注个体自身的优势和资源具代 表 性 的 当 属24项 品 格 优 势 结 构该 结 构 由 Seligman等研究 者 基 于 积 极 心 理 学 而 提 出经 过 55位科学家持续三年的研究Seligman等人2004 归纳出 成 年 人 具 有 的大 类 积 极 品 格 优 势 特 包括智慧如创造力好奇心等)、勇气如勇敢42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总第274坚持等)、仁爱如友善社交智力等)、公平如团队 合作领导力等)、节制如宽恕谦卑等和超然感恩希望等)。在此基础上研究者验证了儿童青 少年的品格结构认为其与成人的品格结构具有相 似性又有一定差异McGrath2015ParkPeterson& Seligman2006Mcgrath & Walker2016),最后提出10-17岁儿童青少年的品格结构 共包括四大类24但这四大类因被试群体的不 同而有所 差 异Park & Peterson2006Mcgrath & Walker2016),并基于此结构发展出了适用 于儿童青少年的品格优势测量问卷 VIA for youth)。24项品格优势的儿童青少年品格结构在 世界范围内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和使用基于人与环境互动的品格结构 基于强调个体←→情境互动关系的关系发展 系统模型Lerner2006),研究者相继提出了品格 的三因素结构和八因素结构品格三因素结构反 映 美 德成 就 和 公 民 属 性 三 个 方 面 的 品 格 特 征 Seider2012),美德特征指成功人际关系和道德 行为所需要的品质如诚信正义关爱和尊重等成就特征包括个体追求获得学业课外活动等卓越 表现所需的品质如勤奋努力坚持自律等公民 属性特征包括积极参与社会并做出贡献的品质知识技能和承诺等Seider2012)。在此基础上研究者基于积极发展视角深入改进了原有的三因 素结构模型提出了更为成熟的八因素结构模型 Wangetal.2015),通过对1681名 儿 童 青 少 年 的实证研究发现儿童青少年品格八因素结构具有 跨儿童类型的一致性和稳定性包括顺从高兴友善节俭信赖对未来充满希望助人和宗教信 仰等八个方面基于此开发的八因素儿童青少年品 格自评量表也具有较好的信 效 度 Wangetal.2015)。以上的品格结构及其测量不仅包括美德特质和习惯等个人特点还考虑到个体与情境互动 关系中品格的发展但这些结构与测量建立在西 方文化背景之上并不适用于我国的文化近年来研究者还深入探讨了品格结构在不同 年龄段上小学初中和高中的差异性品格优势 结构的测量包括未来定向乐观坚持不懈责任节俭领导力尊重团队合作和感恩等方面研究 发现年龄越大被识别的品格优势越多其中小学 组品格为四因素模型初中组为六因素模型高中 组为八因素模型这意味着品格结构在不同年龄阶 段的 青 少 年 群 体 中 是 不 同 的 ShubertWrayLakeSyvertsen& Metzger2018)。首 次 揭 示 了品格结构在年龄段上的差异性与西方的相关研究相比我国儿童青少年品格 结构 的 实 证 研 究 尚 较 少国 内 一 些 研 究 者 借 鉴 SeligmanVIA 理论提出了中国儿童青少年的品 格结构它们由六大类13项组成即认知创造力 和求知力)、情感爱和友善)、意志执着和真诚)、 律己持重宽容和谦虚)、利群合作力和领导力和超越感恩与理想幽默风趣),并开发了相应的 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孟 万 金John Keller2009孟 万 金张 冲RichardWagner2014)。一 些 研 究 者 归 纳 出 了 我 国青少年的12项积极品质分别是乐群宜人独立 自主领导能力关爱他人努力坚持稳重细心观自信诚实正直兴趣与好奇心灵活创新挑战 精神和热爱张婵2013)。近年基于青少年积极 发展的视角我国研究者通过对112个共五类人群 包括专家中小学生教师家长社区工作者深度质性访谈提出我国文化下的儿童青少年积极 发展的内涵和结构应包括能力品格自我价值和 联结四大部分其中品格的结构包括爱四个方面每个方面都有其特定的内涵包括友 善良感恩爱集体国家)、助人和孝顺等包括 勤 奋 与 刻 苦主 动 与 进 取有 志 向 和 自 主 等包括诚信信赖责任心和自律等包括乐观 与开朗坚毅专注等林丹华柴晓运李晓燕翁欢欢2017)。尽管如此深入探究和 揭 示 基 于我国文化背景下的儿童青少年品格结构及其特 点以因应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仍是一件重要 且迫在眉睫的任务品格与儿童青少年发展 诸多研究发现世界范围内品格不仅 能 够 促 进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减少问题行为提升幸 福感对学业成绩的提升亦有助益 Park2004CiocanelPowerEriksen& Gillings2016),格与儿童青少年发展关键指标关系的探讨可为促 进儿童青少年的最优化发展提供依据和指导品格与学业成绩 品格对学生的学业成绩有显著的预测作用52 李晓燕 刘艳 林丹华 论儿童青少年品格教育研究发现品格和学生的学业表现显著相关品格 对于学业成绩的预测甚至要比父母社会经济地位 的 预 测 作 用 更 大 Berkowitz2002BenningaBerkowitzKuehn& Smith2006)。一 项 研 究 发现品格优势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解释率达到 29.70%爱学习远景领导力坚持性希望社会 智力和谨慎等品格均与学业成绩呈显著的正相关品格优势通过与学校相关的积极情感正向助益学 业成绩Wagner & Ruch2015)。另 一 项 研 究 则 发现在控制了智力水平的影响后坚持公正诚实希望和远见等积极品格仍然能正向预测 小 学 和 初 中 生 的 学 业 成 绩 Park & Peterson2008)。 品格与心理健康 近来研究者一致认为消除或者摆脱了传统的 心理问题并非一定就预示着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 一个双因素模型既包含传统的抑郁焦虑等消极 指标又包含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等积极指标 Greenspoon & Saklofske1998)。大 量 研 究 发 品格与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有着紧密的相关 关系一方面品格有助于缓解抑郁焦虑等 心 理 健 康问题研究者发现积极品格与较好的心理健康 具有较 高 相 关Leontopoulou & Triliva2012), 一项以中国70628名青少年为对象的研究发现少年的抑郁症状与积极品格呈负相关同时积极品 格有利于减少抑郁症状且在年龄较大的青少年中 这种关系更明显张红英李新影王宇宸2016)。 西方研究者亦发现希望热情幽默感恩宽恕等 品格有助于缓解正常人群的抑郁症状这些品格与 赞许 需 求 和 完 美 主 义 呈 显 著 负 相 关 Huta & Hawley2010)。另外研究者指出品格优势是促 进心理 健 康 的 重 要 组 成 部 分 Wright & Lopez2002)。 另一方面品格有助于主观幸福感的提升究者探讨了172314-19岁青少年品格自信联结与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结果发现品格自信和联结较高的被试其主观幸福感水平也较高 PilkauskaiteValickiene2015)。另 外研 究 者 发 现品格优势与未来希望主观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 呈显 著 正 相 关 PetersonRuchBeermanPark & Seligman2007),而 且 爱感 恩希 望 和 热 情 等 积极品格可显著地预测青少年的生活满意度 Park & Peterson2009TonerHaslamRobinson& Williams2012)。可 见积 极 品 格 对 于 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保护或促进的 作用品格与外化问题行为 品格与青少年外化问题行为相关紧密特别是 与物质滥用酗酒暴力沮丧以及自杀意念等问题 行为呈显著负相关Park2004HawkinsCatalano& Miller1992)。同时坚持诚实和谨慎等 品格与攻击性行为等呈显著负相关 Park & Peterson2008)。品格教育干预研究也得出了类 似的结论这些干预研究发现品格教育有助于减少 校园暴力物质滥用等问题行为的发生率刘晨秀云2015)。 综上可见品格与不同年龄阶段儿童青少年的 发展关系密切基于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对儿童青少年的冲击和影响未来有必要开展品格 与我国不同 类 型如 普 通 儿 童流 动 儿 童留 守 儿 贫困儿童离异家庭儿童等)、不同年龄段儿童 青少年多种关键发展指标如学业成绩心理健康问题行为关系的追踪研究进一步揭示品格的功 能和作用为后续开展有效的品格教育奠定坚实的 基础儿童青少年品格教育及教育实践 品格教育的历史悠久从最开始的道德教育为 主流的形式到现代的重塑核心价值培育传统美德 的新品格教 育均 呈 现 出 突 出 的 时 代 和 社 会 特 点 刘晨康秀云2017)。新时代品格教育的终极目 标是通过核心价值观的传递塑造社会的共识之基从而有效促进整个社会的团结和融合最终帮助青 年人成为有责任感”、“懂得关怀”、“能为社会做出 贡献的好 公 民20世 纪80年 代层 出 不 穷 的 青 少年问题迫使美国教育界开始重新反思并回归传 统的道德教育模式90年代以来西方中小学品格 教育强势回归大量有关品格教育的大型研讨会的 召开品格关注联盟的建立、“全美品格关注周案的通过以及政府对品格教育计划的大幅经费支 均将儿童青少年品格教育提高到了国家战略的 高度研究者们还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品 格教育的11条质量标准总结出在品格教育中发 62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总第274挥作用的种主要因素以此来确定高质量的品格 教育项目和促进品格教育有效性的核心要素杨韶 2002)。进入21世纪西方一些代表性的品格 教育项目应运而生我国的儿童青少年品格教育也 初露头角西方代表性的品格教育项目 西方中小学品格教育项目主要通过讲授榜样 力量等方式开展学生品格教育并从个体家庭校和社区等环境角度出发开设多元品格课程设良好的学校社区和家庭氛围提供品格历练和 实践的机会LickonaSchaps& Lewis2002芳舟2016),全方位地促进儿童青少年的品格发 以下介绍西方几个有代表性的品格教育项目学校环境中的品格教育项目通过对学生的教 育和环境创设等多角度实现促进学生积极发展的 目标大量的品格教育实践研究中获得较广泛关 注的是儿童发展项目”、“责任心教室”、“创造性解 决冲突积极行动项目等其中,“儿童发展项 是加利福尼亚州奥克兰发展研究中心开发的一 个项目也被美国教育部认定为最有效的品格教育 项目之一刘晨康秀云2015)。此项目突出的特 点是通过倡导和建设关怀性的社区实现小学改革它被证明可以有效地提高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减少 危险行为提高学业成绩以及培养健康积极的价值 同时充满关怀的学校氛围的构建也是其有效 性的重要 原 因此 外,“责 任 心 教 室项 目 于1981 年由一群公立学校教育工作者组建成立该项目注 重学 业 成 功 和 社 会 情 绪 学 习 SocialEmotional Learning间的密切关系通过图书室工作坊和会 议等形式帮助教育工作者创建安全快乐和有趣的 学习氛围让所有学生都对学校产生归属感和价值 从而 实 现 个 体 的 健 康 成 长与前两个项目不 ,“创造性解决冲突项目针对美国多元文化在解除固有观念减少课堂中的种族与性别压力最大特色是既关注学生的情绪发展又注重学校积 极氛围的营造并为学生提供持续性的支持该项 目旨在建设从幼儿园到八年级的关怀和平支持 性的学校学习氛围强调管理情绪发展移情发展 社会责任和建 立 联 结 的 重 要 性每 个 年 级 包 括16 个课程以班级形式实施除了课堂课程之外延伸到同伴关系和家庭等环境中并通过搭建品格 教育师资的培训系统以促进可持续性发展AberBrown&Jones2003)。 此外美国童子军计划BoyScoutsofAmericaBSA是美国最大的青少年组织开展的校外品 格教育活动项目其教育目标包括训练儿童青少年 的责任心可信赖诚实助人礼让仁慈乐观勇敢等品质该计划主要通过如户外露营上运动与登山等活动的方式加以实现这类童子军 项目不仅包括国家层面的还有地方层面的活动许多实证研究证实了此项目对儿童青少年发展促 进的积极作用我国的品格教育 我国品格教育的实践起步相对较晚已有文章 对我国品格教育重要性的论述居多具体教育实践 的内容和 形 式 则 较 单 一 且 零 星我 们 以品 格 教 为 关 键 词 检 索 中 国 知 网 和 万 方 数 据 库只 有 8.3%是 我 国 中 小 学 阶 段 开 展 品 格 教 育 实 践 的 尝 5.2%是我国具体学科教学与品格教育结合的 实践其他均为西方品格教育的介绍及我国品格教 育的重要性阐述及思考启示的文章当前我国品 格教育的实践主要强调诚信礼仪美德与意志品 质等内容的培养并以学校教育为主鲜有家庭和 社区层面的品格教育品格教育的多方位和多层次 性尚显不够且 品 格 教 育 的 形 式 也 有 待 进 一 步 多 样化未来展望 建构中国文化下儿童青少年品格的内涵结构与测量工具 品格具有明显的文化特性不同社会文化背景 下的品格内 涵结 构 与 塑 造 均 有 其 独 特 的 文 化 特 揭示品格内涵与结构的文化性是未来研究的重 要目标之一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 和优秀传统文化历来崇德重德,“君子进德修业”、 君子以自强不息”、“仁爱及物等均表现出了中华 文化重视 个 人 修 身 养 性 和 优 良 品 格 之 文 化 底 色当前我国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时代爱 国诚信友善等个人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更是对每一个儿童 青少年核心品格的基本要求重视儿童青少年的 积极品格也是从现实情境中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 充分体现强调了核心素养对儿童青少年自我发展 的意义和功能能够有力地推动核心素养在教育实 72 李晓燕 刘艳 林丹华 论儿童青少年品格教育践中的落实熊昱可等2018)。 基于我国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力结合新时代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诉求深度探索和揭示我国 文化下的儿童青少年品格内涵与结构显得尤为重 但目前无论是品格的三因素或八因素结构建立在西方文化背景之上不适用于我国文化下的 儿童青少年而我国儿童青少年的品格内涵与结 构的探究尚 处 于 起 步 阶 段研究成果零散不成体 且理论思辨研究多但实证研究少缺少中国文 化背景下科学有效的品格测量工具因此急需构建 基于我国传统文化特色体现当前新时代需求又充 分吸收世界各国优秀研究成果的品格内涵结构和 测量工 具使 品 格 可 测 量并 通 过 基 于 实 证 evidencebased的量化分析为品格领域的深入研究 以及品格教育与评价打开一扇大门并奠定坚实的 基础开展儿童青少年品格发展轨迹影响因素 及其功能的长期追踪研究 儿童青少年是人生的关键发展时期此时个体 的身心发展均经历迅猛的变化未来急需采用代 表性大样本和长期追踪研究方法刻画儿童青少年 的品格发展轨迹揭示其随着时间发展而动态变化 的过程进而挖掘出不同关键发展时期不同侧面品 格的发展特点探索儿童青少年品格结构和功能的 差异性发展性和多样性为后续的品格教育实践 提供理论支持同时生态系统理论指出个体的 品格发展会受到家庭学校同伴乃至社会文化这 四个相互联系相互嵌套的生态环境的影响当个 体从童年期走向青春期时不同环境系统的影响在 发生着悄然的变化各个环境系统之中对品格产生 关键影响的因素都包括哪些方面个体与发展情境 中的哪些关键因素相互作用推动并影响着儿童青 少年品格的形成发展和变化以上都是需要以长 期追踪加以揭示的问题亦是未来品格研究领域的 重要方向建立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大中小学品格 教育教学体系 立德树人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中小学阶 段全面开展 品 格 教 育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需 相较于西方系统的品格教育目标教学内容和 教材体系以及生动多样的组织形式我国的品格 教育尚需大力加强不同于我国大中小学现有的 德育教育或思想政治教育品格教育应自成体系首先基于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和新时代对人 才培养的迫切需求根据我国文化下儿童青少年品 格的内涵与结构以及不同发展年龄阶段中关键性 的品格特征确定中小学品格教育的目标和教学内 在体系化的品格教育中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之内涵其次建立涵盖幼儿园小学和中 学的品格教育课程体系实现不同年龄段课程内容 之间的衔接性和贯穿性并开发出幼儿园小学和 中学品格课程标准和教育教材既建立标准化的品 格教育课程和教学体系又将品格教育充分融于日 常的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 实现日常点滴中塑造和培养品格再次探索 有效的品格教育的模式应大力改变 以讲授灌输为主的品格教育教学方法深入分析 儿童青少年良好品格养成与塑造的规律和特点其突出不同年龄段儿童品格塑造的阶段性特征适合年龄特点需求凸显品格教育自身特点的方式 开展教学重视品格教育教学中的体验性”、“实践 日常性”,在日常的体验实践中潜移默化地 培养和塑造良好品格并对品格教育的成效进行 科学评估总结提炼出有效品格教育的核心原则和 要点以推动品格教育向纵深方向开展最后建家庭学校社区三位一体的儿童青少年品格 培养立体体系构建以学校品格教育为主并将品 格教育延伸到家庭和社区社会中建立全方位体化的品格教育校内外协同培养体系并考虑建立 全国品格教育联盟为全国中小学的品格教育提供 持续性的指导交流和师资培训突出品格教育受 全社会高度重视的重要战略地位重视开展处境不利儿童群体的品格教育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 速的变迁时期社会变迁亦带来了数量巨大的流动 儿童留守儿童贫困儿童等处境不利儿童以往 的研究更多聚焦在揭示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等处 境不利儿童的学业不良和心理行为问题等消极结 果上对这类儿童的品格及其品格塑造研究非常缺 受到歧视贫穷亲子分离等不利成长环境的 影响很多这类儿童容易出现自卑孤独无望感敌对人际关系紧张等人格和行为特点培养他们 的友善感恩坚韧希望乐观等品格变得尤为重 应重点在处境不利儿童中开展品格教育并探 82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总第274讨对此类儿童开展品格教育的特殊性和独特性掘出有利于处境不利儿童品格培养的有效的个体 和环境元素并将之与心理健康教育等有机地融合 在一起探索品格教育对处境不利儿童品格塑造心理健康提升学业成绩提高的作用机制以更好 地帮助这类儿童应对不利处境提升问题解决能力 并促进他们的积极发展参考文献  陈芳舟2016美国中小学品格教育的实施状况及特 点述评教学研究39),109-112. 郭海英刘方刘文蔺秀云林丹华2017积极青少 年发展理论应用与未来展望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 学版),(),5-13. 郭永玉2016人格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黄希庭2002人格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官群孟万金JohnKeller.2009中国中小学生积极 心理品质量表编制报告中国特殊教育,(),70-76. 林崇德2014品德发展 心 理 学陕西师范大学出版 总社林崇德2016.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北 京 师范大学出版社林崇德2017构建中国化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66-73. 林丹华柴晓运李晓燕刘艳翁欢欢2017中国文 化背景下积极青少年发展的结构与内涵基于访谈的质性 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4-22. 刘晨康秀云2015品格教育新纪元人民出版社刘晨康秀云2017美国新品格教育的复归背景标转向与理论超越外国教育研究,(12),90-102. 刘霞胡清芬刘 艳方 晓 义陈 英 和莫 雷 等2016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实证调查中 国 教 育 学 刊,(), 15-22. 孟万金张冲Richard Wagner.2014中 国 小 学 生 积 极心理品 质 测 评 量 表 研 发 报 告中 国 特 殊 教 育,(10), 62-66. 孟万金张冲Richard Wagner.2016中 国 中 学 生 积 极心理品 质 测 评 量 表 修 订 报 告中 国 特 殊 教 育,(), 69-73. 全国妇联课题组2013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 儿童状况研究报告中国妇运,(),30-34. 杨韶刚2002品 格 教 育一种新的道德心理学研究 取向思想·理论·教育22-25. 熊昱 可许 祎 玮王 泉 泉任 萍刘 霞林 崇 德2018核心素养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路径北京师范大 学学报社会科学版),(),41-48. 张婵2013青少年积极品质的成分测量及其作用博士论文东北师范大学张红英李新 影王 宇 宸2016积 极 心 理 品 质 对 青 少年抑郁症状的影响及性别和年龄的调节作用研究中 国 全科医学19),115-118. 郑雪2017人格心理学暨南大学出版社.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