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23日上午,博爱小学全体数学老师集中各校区会议室,参加由叶娜、陈静老师主持的常州市“十四五”《互联网环境下小学数学核心概念教学研究》课题课例学习活动,两节课例分别是黎媛君老师执教的《周长的测量》和沈虹老师执教的《分数的意义》。这两节课都是基于2022版新课标理念展开的教学研究,紧扣核心概念抓住本质展开的教学,值得我们一线教师学习与思考。
观中学
黎媛君老师执教的《周长的测量》聚焦周长本质的含义,学生在经历用直尺和圆规的操作活动中丰富了周长的测量方法,一般方法是展开整体测量,直边图形可分段测量求和。尺规作图是2022版新课标“图形与几何”领域中新增的内容,本节课体现了它的重要地位和价值。
沈虹老师执教的《分数的意义》紧扣核心概念“分数单位”,紧紧围绕“数是数(shǔ)出来的”。以一段绳为标准“1”,这个标准不适用时继续平均分,逐层递进。整堂课紧扣分数的本质和意义展开探究活动,学生通过操作、思辨,对分数的意义的认识逐渐明晰、深入。
思中悟
“水本无华,因风而起涟漪;石本无火,因击而闪灵光。”这两节课也给老师们带来了很多的感悟与思辩。
叶娜老师:有效情境,助力概念理解。 周长概念建构困难的原因是什么呢?从儿童的角度观察图形,看到的是图形的整体,是它的大小和形状,因此学生很容易感受什么是图形的面积。而周长隐藏在图形的周围,认识周长需要先把它从图形中完整地抽离出来,这对学生而言显然要困难得多。老师很智慧,利用“软铁丝手工作品”这个素材就有效屏蔽了图形的“面”,让孩子聚焦到铁丝,也就是图形的“一周边线”。再追问“需要多长的软铁丝”,又进一步聚焦到“长度”,周长的概念就在这样有效的情境中深入人心。尺规测量,明晰周长本质。在学生充分接受了周长概念的前提下,老师带领学生研究三角形的周长,老师给学生提供了一条新思路:用圆规把一周边线“取”下来,即一条线段的终点和下一条线段的起点要重合在一起,点与点的对应更准确。这样由三条短线段形成的一条长线段,才是三角形边线的一周。再借助直尺测量长度,得出三角形的周长。在这里尺规作图也更准确。同时也利用测量三角形的周长,明晰周长的本质就是长度单位的累加。
张靖老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入尺规作图,指导学生学会应用尺规作图的方法去理解知识和解决问题,对培养学生直观想象、数学思维、动手操作等能力,感悟相应的数学思想方法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周长的测量》一课中,在学生初步感知图形一周边线的长就是它的周长这一概念后,黎老师引导学生用尺规作图的方法来探索“三角形的周长有多长”这一核心问题。用圆规取三角形三边的长度,将其画在一条虚线上,再用直尺量出线段AA’的长度,得到三角形的周长。在利用圆规和直尺作图的过程中,学生能深刻体会到用圆规刻画与三角形三边相等的等长线段的准确性,具象、直观地感受到线段AB、线段BC、线段 CA与线段AA' 之间的关系。这样教学,学生不仅能体会圆规可以确定长度,而且也能进一步内化理解图形周长的本质,即环绕有限面积的区域边缘的长度和。同时,手脑并用的数学活动,使抽象的关系与外在可感的图式建立起联结,学生对图形周长概念的认识还渐从模糊走向清晰,从单一走向丰满,从浅层走向深入,从粗略走向精准,并能为后续深入研究其他图形的周长积累丰富的直观经验。
陈静老师:分数意义的教学创设了古人用“绳”测量的情境非常妙,基于学生的起点,当测量遇上问题,那就凸显了学生的需求,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唤起学生进一步细分的需求,从度量视角展开教学。在数认识的领域中,“计数单位”作为一个很重要的核心概念,教学分数的意义中,分数表达的基本方式是分数单位。如何引导学生发现用合适的“分数单位”测量,充分感受分数是“分数单位”的累加。在沈老师的课上有迹可循。他安排了两次测量活动,在积累操作经验的同时积累了思维的经验。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深刻体会先分后数,分就产生了计数单位,数不仅可以数出真分数,还可以数出假分数。
蒋滢老师:沈老师的《分数的意义》从古人用绳打结引出测量,然后以一段绳作为标准,围绕怎样测量红黄蓝三条不同长度的线段展开,根据生活经验及数学知识,学生通过操作,思考,分辨,明确了根据测量长度的不同,要把标准段平均分成若干小段,再数一数有这样的几段,得出它们的长度。整个过程,紧扣分数的本质,在操作中充分感受分数就是若干个分数单位组成的数,分数是先分(即分出分数单位),再数(数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整堂课数学探究的氛围很浓,学生在数分数单位的过程中不知不觉掌握了分数的意义。
这两节课都是基于测量,通过动手操作发展学生的量感与数感。《周长的测量》通过让学生不断测量,聚焦周长的本质意义,归纳出周长的测量方法;《分数的意义》从古人用绳打结引出测量,围绕怎样测量不同长度的线段,明晰要将标准段平均分成若干小段,再数一数有这样的几段即为线段的长度。
悟中行
“教学之路漫漫,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相信大家学习和思考的脚步都不会停止,带着对新课标更丰富地认识和理解走进课堂,开展更为深入和持续地学习和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