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育科研>>博爱课题>>常州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小学班级合唱序列化教学的实践研究>>文章内容
绩效性材料——文献综述
发布时间:2022-10-15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朱淑佳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国外研究现状

 

(一)序列化教学的发展研究

布鲁纳说:序列直接影响着学生掌握知识的熟悉程度。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提出了课程与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序列原则”,他认为:“学习发展是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学应当遵循两个序列:第一是学生认识能力发展序列;第二是科学知识的逻辑结构序列。”小学班级合唱训练本身是一项综合性、应用性很强的实践活动,有序化、循序渐进性是班级合唱教学的重要特征。(崔蕾,2014

(二)合唱教学的发展和实证研究

合唱音乐教育在全球范围内发展起来,并在不同地区的小学、初中、高中以及社区环境中的具体应用不同。结合各个区域的文化差异,各个地区的合唱教育实际上又存在差异性。音乐教学风格和音乐节参与程度因地理区域的不同而有显着性差异,提示不同地区的合唱音乐教师在音乐教学风格和音乐节参与度上存在差异。包括合唱教学行为的优先次序和模式。不同宗教和种族的教师在自信和积极的学习重点上有很大的差异。(Alan Gumm1938

《世界音乐教育学》第五卷提供了南非和西非、拉丁美洲、东南亚、东方和南亚、太平洋群岛、澳大利亚、新西兰、斯堪的纳维亚和波罗的海国家的合唱教育信息和声乐制作传统,以帮助合唱音乐教育工作者选择,排练,并执行一个多样化的全球曲目。它还指导导演为学习者创造丰富的文化语境,强调听、动、玩是有意义的体验。(Sarah J. Bartolome2019

小学生合唱作为小学生集体歌唱的一种实践形式,其具备了教学价值的同时,也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相互配合能力的提升。基于此,在小学合唱教学过程中,实际上音乐教师更注重合唱教学质量。合唱音乐教师同时致力于两个潜在的竞争目标:音乐表演的质量和他们为学生提供的教育质量。(Freer, Patrick K2011

合唱教学的两大教学主体为教师和学生,因此学生和教师对合唱教学的质量和发展产生直接影响。部分学者对学生与老师就合唱教学创造性参与进行研究。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老师和学生重视创造力,但很少提到创造力。对两名教师进行了访谈,并对八名学生进行了焦点小组讨论。研究结果显示,不同年龄的学生在合唱过程/合唱曲目导向上各不相同,并普遍表示缺少创造性。教师对领导合唱创意课程缺乏信心是影响最大的因素。(David W. Langley2018

第二节 国内研究现状

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我国小学教育体制也进行了多项形式的改革,并将小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作为了改革的重点。其中《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中提到“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终身发展的音乐能力。”把“实践性”作为音乐课程的性质明确地提出来,不仅是对音乐教育规律客观而真实的反映,而且是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成效的根本保证。课程标准还对小学音乐合唱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指出音乐合唱教学应当达到让学生能够掌握相应的合唱技巧,并具备了集体合作以及协同能力。同时着重对小学三年级开始的中高年段的小学生的合唱教学形式和教材提出了要求,要求不断丰富小学生的音乐教学内容和形式,其中班级合唱作为一种重要的音乐教学课程,成为了当前教育者、学者研究的重点内容。

从学生班级合唱现状、教师教学现状和教材现状看来,班级合唱教学中存在着训练随意化、指导简单化、评价程式化等问题;而现行教材则存在着编排缺乏逻辑、忽视学生心理、合唱专业知识缺失等问题。如何改变现状,其根本的方法和出路,就是尊重班级合唱内在的规律,建立合理科学的训练序列。

许多学者对当前的小学音乐班级合唱教学进行研究,基于对小学班级合唱发展的现状调查分析,指出当前的小学班级合唱教学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认为当前的班级合唱对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作用,而新课标改革背景下,对小学音乐合唱教学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但是就当前的教学来看,仍存在小学生和老师双方对班级合唱的认知偏差,老师开展音乐合唱教学存在随意性和专业欠缺的问题。(张小琴,2016)此外在当前的小学音乐合唱教学中,学校对音乐合唱教学的不重视以及教学的教师资源的能力偏低,所使用的教材总量偏少等也是较为明显的问题。(戴向,2017

基于小学音乐教学的现状,认为老师应当在当的教学环境中进一步完善合唱技巧教学,如卡农练习,并积极优化音乐合唱环境,让学生能够在良好的教学环境中,积极进行音乐合唱联系。(顾彩霞,2015)部分学者指出老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需要以激发学生的合唱学习兴趣和热情为根本,将学生作为班级合唱教学的本体,从而不断提升教学质量。(肖逸婷,2017

此外部分学者对小学合唱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方面进行了研究。指出小学音乐的教学模式应当进行创新,基于当前的教学大纲,应当适当增加“律动”教学内容。(闫晓雯,2018)同时基于当前的小学合唱教学现状,认为从形式上指出应当引入多维度教学形式,以学生兴趣为出发点,通过音乐合唱欣赏和具体选材,来提高学生的合唱学习热情。小学班级合唱教学的内容和形式需要进一步创新和发展,比如提高合唱课的课时比例,给学生提供一定的实践机会,适当开发音乐新媒体等。在小学中高年段音乐课堂教学中,合唱歌曲演唱率低,很多多声部被单声部所取代,还有很多合唱曲目的单元被跳过,演唱声音不科学,声部声音不均衡。

综上所述,当前学术界越来越重视班级合唱教学的研究,但是鉴于当前更多的序列化教学研究是针对小学作文写作方面,而对于小学班级合唱序列化教学的相关综合研究则不够丰富,本课题以期引起对于小学班级合唱序列化教学的重视,对于改变小学班级合唱教学现状、提高班级合唱教学效率、实现新课改教学目标等方面均有着深远的意义。以往开展的小学班级合唱教学更多偏向于非序列化班级合唱教学,即往往是一个个具体的班级合唱教学课例,它们孤立分散,只是教师与学生双方以班级合唱为内容进行的教与学的协同活动,忽视系统有序的班级合唱训练,不能形成了互相联系、层次清楚、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小学班级合唱训练体系。序列化班级合唱教学是将班级合唱教学作为一个整体,适应学生现有知识水平、生活实际以及心理特点等,将班级合唱教学目标分解到各年级、各堂课,实现班级合唱训练科学化、系统化,形成一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体系,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合唱能力,提升学生的合唱水平。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