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内容与延时服务校内体育活动内容的有效结合
摘要:小学阶段延时服务是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课堂教学内容与延时服务下校内体育活动内容的有效结合可以实现课堂上教师“因材施教”,学生“自主学习”以及课外实践锻炼相结合,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针对延时服务背景下,为学校体育活动提供了设计思路及实施方案,切实解决学校延时服务体育活动的内容单一、实施不便等问题,提高学生在课后服务时的体育活动表现,提供给学生健康的生活方式。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可将课堂教学内容与延时服务校内体育活动内容相结合,提高教师课堂内容的设计能力与实施能力,有效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
关键词:延时服务;体育活动;体育教学
引言:目前我国大部分中小学都存在着体育课和课外活动时间不足、缺乏科学规划和管理的情况,导致课内课外衔接不紧密,影响学生健康成长,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课堂教学内容与延时服务校内体育活动内容的有效结合就显得尤为迫切,因此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我国小学阶段延时服务现状
1.1课程资源短缺,无法满足需求
当前国内大多数地区的义务教育课程基本以国家课程标准为主线,并根据各地实际制定相应的地方课程计划和教学内容,这使得许多地方政府在开展基础教育工作时往往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随意性,造成教学资源严重不足。此外由于受经济条件限制,多数家庭无力支付昂贵的教育费用,致使部分家长对于孩子们的体育锻炼重视不够,也严重地阻碍了小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提升。同时因为中小学教学时间有限等原因,很多中小学生都处于学习紧张之中,因此对体育课进行投入的积极性不高,导致课堂上体育活动的参与度很低。这样就极大地影响了整个课堂教学效果。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学校缺乏足够的体育器材,场地面积太小以及设备不完善等等因素都是造成目前我国大部分小学课间操质量低下的主要因素之一[1]。
1.2学生人数众多,难以保障安全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加快,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外出打工或者到外地旅游,而这些人员又大都没有固定住所,所以需要经常出差或在外就餐。另外由于学生年龄较小,身体发育还未完全成熟,他们的体质普遍较差,容易受到伤害,甚至有可能发生意外事故。这也就意味着在日常工作生活当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危险情况。如果不采取预防措施的话,那么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将会危及生命,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必须要加强对于小学生的保护力度,确保其人身安全。如果不能保证安全,那延时服务将不会为学生带来任何便利,反而造成更大的危害。
1.3缺少专业指导,无法保证质量
现阶段我国绝大多数地区的学校均配备专职体育教师,但大多数教师仍是兼职的状态,并且大多老师缺乏相关理论知识,更谈不上实践经验。同时因为种种原因,不少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常常不能及时掌握教学进度和重点问题,即便是采取了延时服务,但是却未能达到预期目的,这也让广大师生感到非常不满,从而产生厌学情绪,进而引发一系列的不良行为事件。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培训,不断提升自身综合能力,才能保证教学工作顺利开展[2]。
2实现课堂教学内容与延时服务校内体育活动内容有效结合的有效措施
2.1根据实际需求制定教学内容与计划实施
课程改革时应当考虑如何满足不同阶段儿童发展水平及身心特征的变化,并针对各个年龄阶段学生所需知识技能、兴趣爱好以及个性特长进行针对性设计。具体而言就是通过增加运动项目数量,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优化教学方式等手段来增强课程内容的系统性、科学性。延时服务校内体育活动的设计要遵循“寓教于乐”原则,将教学过程作为一种休闲娱乐形式融入其中,以减轻家长负担,激发家庭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热情;还要注重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提升教育质量。其次是合理安排课程结构,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及学习水平制定合适的课程体系,并结合国家相关政策要求进行适当调整。最后是做好场地准备工作。对于体育课来说,必须按照一定比例配备器材设备。同时要注意在保证教学质量前提下合理选择教学方法和时间点,使之适应每个人不同年龄段的特点,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此外,还应充分利用课余时段组织丰富多彩的体育运动活动。另外,应尽可能利用好学校体育设施建设的机会,为孩子提供一个更加舒适、安全且有活力的环境。这样才能够让他们感受到校园体育带来的乐趣和健康。例如,在体育课上可安排一些简单有趣的小游戏,或者是以运动为主线,配合其他课程设置,通过趣味教学来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还可以举办一些小型户外活动或体育比赛活动,丰富师生业余生活。总之,要充分利用一切可能的手段促进学生身体全面协调地增长,使其获得更好更快成长。
2.2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教学活动,培养兴趣
体育活动既能锻炼孩子们的身体素质,也有助于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学校和家长应该重视对儿童参与体育锻炼的引导,鼓励儿童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体育娱乐活动,如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等,在日常教育过程中,还应结合不同年龄段儿童的特点及身心发展水平进行针对性指导。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体育竞赛来提高儿童们的综合素质。在学校开展延时服务校内体育活动时,应将其与校外体育运动相结合,使学生获得更多运动机会。此外,还可利用假期举办一些小型运动会,以增强小学生体质。另外,学校也要加强对儿童们身体素质锻炼的宣传工作。为确保儿童健康快乐地成长,家长应给予足够支持,提供相应的物质保证和精神激励。在此基础上,学校和家庭共同营造一个宽松愉悦的氛围,培养孩子们积极向上的心态。并以此作为一种习惯养成方式加以推广。同时,还应充分利用课外时间丰富儿童们的业余生活。让他们积极参与各类体育赛事活动,从而达到增强体质和促进身心健康的目的。例如,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户外活动,如长跑、游泳等,以增进儿童之间的情感交流和友谊。另外还可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体育比赛,提高少年儿童身体素质。总之,加强校园体育工作是势在必行的[3]。
2.3建立科学评价体系,保障效果良好
体育教学不仅需要教师具有专业知识,还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训。要做到实现课堂教学内容与延时服务校内体育活动内容有效结合,就要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实时动态观察和监督,及时掌握教学效果及变化趋势,确保学习效果最大化。目前多数学校都已建立起一套较为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能够从各个方面监测到课堂上各项数据是否符合要求,若发现存在不足,则可以立即调整或更新教学内容;同时通过制定教学目标、加强教师培训、开展校本教研等途径来保证教育教学活动质量的稳步提高,为师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另外,应定期召开体育教师座谈会,以不断提升教学管理水平。此外,还可采用多种方式反馈给学生个人,包括问卷调查法、观察法、访谈法等,以此了解学生在校期间表现出来的各方面状况及其心理健康状况,并据此提出改进建议。比如在班级管理中,可以采取小组评比、班队比赛等形式让同学们相互交流心得,从而进一步促进同学之间相互协作、共同进步;也可以邀请家长或朋友参与其中共同讨论问题等等。
2.4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形成终身体育锻炼意识
每个人一生下来就有运动基础,但只有当他身体发育成熟后才会逐渐开始参加体育运动。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养成终身锻炼的好习惯。首先,要注意培养小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使其从小树立“我能行”的观念。同时,要注重加强对小学生的体育知识和技能教育,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以提高他们身体素质水平。通过各种途径,让他们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其次,要重视学生自身的心理素质建设,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增强自信心。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特点进行心理疏导,并及时与班主任沟通,共同探讨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兴趣,提升学习成绩。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此外,还应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最后,要关注学生个性特长发展。只有全面了解儿童成长规律后才能够对其实施个性化、针对性强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同时还应该积极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年龄尚小,思维尚未完全定型,所以更多时候需要家长给予正确指导。家长应当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方法予以支持,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勇于挑战。只有学生有了体育锻炼的意识,校内体育活动才能真正得以开展起来,学校体育也才能得到有效推进,继而课堂教学内容与延时服务校内体育活动内容的有效结合才能实现预期效果[4]。
综上所述,小学生是祖国未来的接班人,必须把体育纳入素质教育体系中来,让小学生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而小学阶段正是人体各机能快速生长发育的时期,这个期间如果没有合理的体育锻炼的话将影响到整个生命质量。所以说小学生每天都需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来维持身体健康,延时服务作为小学生日常锻炼的重要手段之一,不仅能满足小学生日益增长的运动量要求,而且有利于学生身心协调发展,达到强身健体目的[5]。把课堂教学内容与延时服务校内体育活动内容有效结合起来,就会产生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在此模式下,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让课堂更加高效地开展下去,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这种新型教学模式既符合我国现阶段国情,又适应时代发展趋势,具有很强的创新性和实用性,通过课堂教学内容与延时服务校内体育活动内容的有效结合,切实解决了学校延时服务体育活动的内容单一、实施不便等问题,提高学生在课后服务时的体育活动表现,提供给学生健康的生活方式。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可将课堂教学内容与延时服务校内体育活动内容相结合,提高教师课堂内容的设计能力与实施能力,有效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值得广大老师和学生借鉴。
参考文献:
[1]黄丽琼.“双减”背景下农村寄宿制学校课后延时服务实践研究[J].智力.2022(04):43-45.
[2]张蓝文.放学后难题解决了吗?——北京市小学生课后服务政策实施情况的分析[J].现代中小学教育.2021.37(12):68-73.
[3]王婷.课后延时服务带来的变化[J].陕西教育(综合版).2021(12):48.
[4]王莹. 乘“双减”之势 让中小学生校内外体育活动互补共进[N]. 天津日报.2021-10-27(011).
[5]张玉安.学校体育改革必须实行课内课外相结合、校内校外相结合[J].教学与研究.1989(02):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