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校区联动教研,共谱语文教学新篇
10月23日,博爱小学多校区联动开展语文教研系列活动,各校区聚焦不同教学重点,通过课堂展示、专题研讨、专家点评等形式,深入探索语文教学的多元路径,在思维碰撞与经验共享中赋能教师成长,推动各校区语文教学质量协同提升。
博爱校区
四年级潘春花老师执教《王戎不取道旁李》 围绕“识字写字、朗读背诵、理解文意、讲述故事、发展思维”层层深入, 从“读准字音”到“读出节奏”,层层推进,通过听录音、模仿、评价等方式,帮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韵律美,体现“以读促悟”的教学理念。
六年级杨柳菁老师执教《桥》,杨柳菁老师这节课围绕单元语文要素,立足微型小说的文本特征,紧扣小说的特点,用理一理情节、找一找冲突、品一品人物三大主线任务串联起整个教学流程。整节课逻辑清晰、设计巧妙、重点突出,兼具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
评课环节,陈雪涵老师认为潘老师教学设计紧扣教学目标,环节清晰且富有层次感,充分展现了文言文教学的特色魅力。初读环节注重字音矫正与节奏指导,结合录音范读,帮助学生把握文言文韵律,为后续研读打下基础。
最后沙校进行高位引领, 表扬两位老师教学目标明确、时间分配合理,重点突出。学生能完整呈现思考与合作过程,并用语言清晰表达学习内涵。师生对话融洽,课堂氛围佳。沙校认为潘老师遵循“以读为本”流程:读准→读好→读懂→熟读成诵,以读贯穿全文。
怡康校区
怡康校区以两节精彩的低段语文课例为载体,深入探讨如何在教学中实现目标、活动与评价的统一,真正立足儿童立场,提升课堂质效。
李畅老师执教的《金色的草地》,如一首流淌着发现之美的散文诗。孩子们在品读与想象中化身文中孩童,于蒲公英的变色魔法里感受自然之趣与观察之乐,真正做到了“以读促思,赏中悟趣”。
苏星老师执教的《在牛肚子里旅行》,犹如一场精心策划的科学探险。她以“一场怎样的旅行”为钥,开启红头蟋蟀惊险又奇妙的旅程。孩子们在角色扮演中,不仅理解了“反刍”的奥秘,更体味到友谊与勇气的真谛,真正实现了知识与素养的比翼双飞。
课后,二至三年级语文教师围坐一堂,展开了一场热烈而深入的研讨。二年级茅欣哲老师评价苏老师的课“以生为本”,将一场惊险的牛肚旅行化为生动的科普童话。
三年级唐家俐老师则称赞李老师的课堂以“发现”为犁,深耕语言之田。引领孩子于寻常草地见奇趣,在词句品味中悟观察,让语文学习如蒲公英种子,自然飘进心田。研讨中,其他参与教师也踊跃发言,积极建言献策。黄菲老师建议:“教学中应紧扣‘发现’主线,引导学生品读草地变化之趣,让‘观察与发现’的种子在学生心中自然生根,在此基础上,若能创设情境激发想象,让学生用语言描绘自己的‘金色草地’,便实现了从感悟到表达的美丽跨越。”
教研组长魏倩云老师认为两节课均精准把握了学段特点,以“情境”为舟,以“实践”为桨,将“语言学习”与“思维发展”深度融合,让课堂既充满“语文味”,又洋溢“成长感”,扎实推动了核心素养的落地。
少年宫校区
本次教研以一年级拼音教学为核心,多位教师呈现了趣味与实效兼具的课堂,专家点评更是为拼音教学指明方向。
徐茵宁老师以“奶龙”大情境为线索,围绕“ai ei ui”展开教学。她聚焦发音要点,通过互动游戏、学习单、小组PK等多元形式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更以AI技术赋能课堂,让拼音学习过程生动且富有实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
史志梅老师则打造“豆豆闹闹”趣味情境,锚定拼音发音的扎实教学。猜谜、闯关、小组互动等多元活动让课堂始终活力满满,她还以清晰口令强化课堂常规,在趣味与规范的双重推动下,助力学生筑牢拼音知识根基,让学习充满乐趣.
评课环节,陶艺老师点评时指出,课堂以“小奶龙种玉米”情境贯穿,趣味盎然。教师通过精准发音指导、巧妙标调儿歌和分层拼读练习,扎实落实拼音教学,同时注重倾听、表达等习惯培养,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显著。张元园老师也分享了对拼音课的见解,她提到的“小鸟探险闯关”情境教学法,将知识点转化为闯关任务,以多元互动引导学生参与,把倾听习惯培养融入趣味任务,通过多样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养成专注、参与、倾听的良好习惯。
王老师对一年级拼音课进行了系统点评,她认为拼音教学首先要定位准确,将其作为识字阅读的“拐杖”,重点突破发音、标调;要借助丰富资源,通过游戏化学习让学生“玩中学”;同时需保证教学完整性,留足书写时间。他还建议,要抓好拼音拼读的“第一次”,重视日常习惯培养,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发音、听音、正音训练,把控好教学节奏与课堂互动方式。
从拼音教学的情境创新,到识字教学的方法探索,再到同课异构的模式实践,多校区联动教研活动为语文教学打开了多维视角。未来,各校区将以教研为纽带,持续深化交流与合作,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打磨课堂、精进教法,共同书写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