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之美,在于积蓄与勃发;教之美,在于钻研与提升。为贯彻落实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评”一体化,聚焦核心素养导向的考试命题与作业设计,提高老师解读课标、研究教材的能力,提升教师的命题水平和评价能力,博爱数学组全体教师于12月18日上午齐聚怡康校区展开了关于“魔方式作业暨素养导向下的习题编制研讨活动”,此次活动还有幸邀请到了天宁区教师发展中心教研员邓炜老师莅临指导。
研讨交流,共促提升
本次活动先由各个年级分别从规律题型、思维过程、教材例题、真实情境、操作题型、量感这6个方面进行素养背景下习题编制的分享。
一年级备课组结合“提高规律题型正确率的素养习题”进行了分享。主要交流了以下三个方面:(一)直观到抽象,关注思维发展。第一学段,加强对数量关系的早期孕伏,第二学段,鼓励学生对规律进行表达。第三学段,鼓励学生对规律进行抽象概括。(二)类比关联,构建一般模型。从聚焦“一个数”,拓展到“一类数”的研究。(三)数形结合,搭建思维桥梁。利用以形助数和以数解形在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间搭建桥梁,解决规律问题。
二年级则是围绕“展现思维过程的素养习题”进行汇报,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将习题分为四类并举例讲述。同时提出提高该类题型正确率的两种方法——重视数形结合思想、构建解题步骤框架,通过日常教学中创设的学生活动、学生的作业呈现,展现对该类题型的思考。
三年级备课组以教材为蓝本,从改编例题情境,发展模型意识;改编例题解答,提高运算能力;改编例题呈现,培养空间观念;改编习题数据,促进思维发展;改编习题要求,引导勾联对比五个方面来分享,让小小的习题成为学生学习的载体,真正提高每一道习题的“附加值”,让学生思维发展不断走向纵深。
四年级数学组首先提出了情景素养题编制的重要性,强调了将数学知识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结合的必要性。他们分享了创设真实情境的策略,包括利用多种信息描述方式、设计新颖场景、提出复杂综合性问题,并确保题目基于课本知识。接着通过生活应用类、时政热点类、实践活动类习题编制案例,他们展示了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问题解决能力以及爱国主义情感。此外,还指出了学生在生活经验、信息处理和理解能力上的不足,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通过真实情境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年级组从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推理能力等等核心素养出发,思考如何提高测试中操作素养习题的正确率。抛开以往单一的模式,对于操作题的印象只停留在动手作图上的老想法。无论课标要求怎么变,操作题的出题方向依旧有“规律”可循。传递出知识的重要思想,以及学生在现阶段应该达成的能力。最后提出的护分小技巧,让学生做到计算有数、作图有形,既能动手画,还能静心想。
六年级组研读了新课标中关于量感核心素养的理解,梳理了小学阶段图形测量以及相关主题活动,并分析回顾了前期的量感习题,认为量感素养习题的设计要关注创设生活化情景,会用身体尺进行度量;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积累参照量,正确选择度量单位;让学生经历度量过程,感知度量单位的累加;最后能依托度量意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专家引领,赋能前行
在各年级组分享汇报后,邓炜老师结合“魔方”二字给习题编制提出了指导,首先肯定了博爱数学组对于习题编制的思考:彰显了数学理解,能渗透数学文化、积淀关键能力、发展数学素养,还给予了学生自主发挥的空间,是启发学生在学习的平台,接着给出了方法的指导:命题要紧扣知识本质,题干表达要严谨,易懂,目标清晰无歧义;明确方向、清晰核心、系统规划、序列设计。最后分享了具体的习题设计案例,讨论了如何通过习题编制来培养学生的数学眼光、思维和表达能力,帮助大家明确了方向:在思考上,要从零散、无向走向整体、有序;在编制上,要基于学生立场,关注情境的选择、题干的表述和练习的作用;在样式上,要丰富,要多元,可以加入探索类、实验类和实践类等,从而提升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综合素养。
最后,张丽副校长做总结性发言,教师不仅是选题人,也要做好从选题人向命题人的转变,实现从量到质的提升,尤其进入复习阶段,要更多地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易错点、易混点,发挥学生自主复习的能力,优化方法,紧扣数学本质,提升效率,让复习成为这学期知识的节点,更是下一学期的起点,让数学学习永无止境。
日日精进,则无有不成;久久为之,遂未来可期。教研是教师成长进步的“扶手”,是教学质量提高的“助推器”,更是教学质量和自身成长的源泉!在今后的工作中,教学之路,道阻且长,愿我们共研共学共提升,携手并进促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