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学校新闻>>校区新闻>>文章内容
“教”以潜心,“研”以致远 ——记博爱小学数学教研活动
发布时间:2024-10-31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陈静

  风迎诗意,教研唤灵思。为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探索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数学课程实施路径,提升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共建博爱“本色课堂”。10月30日上午,一至三年级的数学教师齐聚怡康校区二楼录播室,开展了数学教学研讨活动同时也是区级课题《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领域伙伴式学习的研究》的一次课题研究展示活动

022c64ecf1a4d3294bd375c737e6eaab.jpg

本色课堂,妙趣横生

每一节生动的课堂,都经过年级组一次次精心的打磨,是年级组智慧的结晶。本次活动两节课出自二年级的陆烨老师和三年级的陈丽媛老师,两位老师以新课标的“核心素养”为导向,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课堂结构条理清晰,层层递进。

二年级的陆烨老师为大家带来一节《认识线段》,用真实的生活情境“选择路线引入,让学生初步感受线是有曲直之分的,同时增加趣味性。新授部分通过把毛线拉直的活动,让学生初步认识线段的基本特征,中间环节设计了找一找、折一折、画一画三个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再一次强化线段的概念。最后的练习环节结合了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关联图形和线段,以游戏闯关的形式,教会学生在多个点之间有序连线段的思维路径

  课题组成员陈丽媛老师执教三年级上册《一一间隔排列》。陈老师在执教过程中重视学生已经具备的认知基础,首先让学生通过观察感知一一间隔排列的现象,找到初步的规律,然后通过让学生各种方式表达“多1”的过程,感受到一一对应在本节课中的重要性,最后放手让学生任意画一些一一间隔排列并进行分类,将间隔排列规律完善,突出一一对应思想的重要性。

以教促研,学思结合

两节课后,两位老师分别对课堂的教学设计进行了阐述,每个级部的青年教师进行了主题式评课。

郑云老师提到,规律的教学,关键点在“找”,这节课陈老师首先从实物出发,让学生初步感受这种规律现象,建立具体问题的浅表层,然后再引导学生从实物到平面图形,问题引导,让孩子在操作中感受一一间隔排列的多种形态,发现规律。整个课堂设计富有层次性,孩子的思维也得到了生长,规律的发现水到渠成。

老师提到,《一一间隔排列》是小学阶段第一次主题式的归纳探索,陈老师的课有两个亮点一是大问题引领,启发学生独立思考,都是以“一一对应”为脉络,通过知识的迁移让孩子在各个环节中生成知识;二是研究两个量关系时,渗透了演绎推理的思路,动画不停回归重叠,让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到了规律,从理性认识上升到了感性理解,通过现象看到了本质。

  

高位引领,促进成长

王舒嘉老师就《认识线段》一课分享了二年级备课过程中的思路,图形课对于教学语言的要求较高,需要注意表达的严谨,关于线段概念的揭示和从实物到抽象的过程,我们通过多个方案的调整选择最终确定为路线的选择,避免产生争议。但在后续课堂的教学环节,仍然发现关于线段的两大特征的揭示,处理的不够细腻,也是我们后需要继续打磨的地方。

葛丽莉老师从书本上的原话出发,抓住关键词,突出了两个层次的意义,一是拉直,二是端点真正具有的意义是确定这根线的长度,要充分利用拉毛线的活动,细化抽象过程,放大重点,进而在生活中带着数学的眼光去看,发现生活中的线段,继续感受线段的其他特征。

最后陈静老师对这次活动进行了总结,她肯定了两位青年教师的教学素养。她指出概念的本质是抽象,图形的认识就是对图形的抽象。可以通过观察长方形的外表认识面,通过面的边再认识线段,感悟图形的抽象过程。今后,老师们在分析教材时要结合新课标,研读教材,思考本节课可以培育学生的哪些核心素养,只有整体把握新课标、抓本质,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IMG_6127.png

师道远而学无涯,善若水需孜孜不倦,深耕耘且广积粮,相信所有博爱人将继续发扬求真务实的教研精神,聚集课堂,实现“教育人、发展人、培养人”的根本目标。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