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学校新闻>>集团新闻>>文章内容
博爱小学:“数”说有味 “学”之有道
——记博爱小学数学组教研活动
发布时间:2023-04-01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姜涛虹

4_副本.jpg


5_副本.jpg


10_副本.png


11_副本.png


1_副本.png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不学”无以为“诲”,“不倦”才算尽责。为深入推进新课程的落地实施,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核心素养,切实把新课标的教育理念和基本要求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去。3月29日上午,博爱小学博爱校区和县学街校区开展了此次探究本源的数学教研活动。

县学街校区青年教师练兵课

本次教研活动由潘铭秀和狄珊两位老师分别执教《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和《三位数加法的笔算》两课,两位老师紧扣新课标,关注学生数感培养,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和探索空间。

在《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一课中,潘铭秀老师从摆一摆、拨一拨开始,帮助学生初步感知计算的道理。接着呈现竖式并探究小1,结合具体手势体会小1。学生充分认识小1后,再次回到摆小棒、拨计数器中找小1,勾连了竖式计算和具体活动之间的联系。“思”“动”“找”这一系列的教学活动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深化了孩子们对小1的认识。在总结回顾时帮助孩子们沟通了知识之间的联系,其实进位就是在不进位的基础上多了一步,这也是从个位算起的原因。整节课环环相扣,孩子们认识深刻。

在《三位数加法的笔算》一节课中,狄珊老师以“寻找散落在房间的线索”为主线,推进整节课的教学,让学生沉浸在破案情境中的同时,学习数学知识,探索三位数笔算加法的奥秘。枯燥的计算课在狄老师的课堂中变得生动有趣。整节课伊始,先复习了两位数加两位数,让新知的学习建立在旧知的基础上,再通过两次对比,让学生的思考层层深入,进一步体会“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10,就向前一位进1。”将数学核心素养不着痕迹地根植于学生心中。

教师的个人的发展离不开团队的力量,就这两节课,老师们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新授部分的过渡体现了潘老师的巧思,提问小朋友:“为什么用竖式计算时要从个位算起,这节课你会有更深的体会。”在之前学习不进位的竖式时,学生是机械化的记忆“从个位算起”,在计算竖式时还是会习惯性的先算十位,于是她把这个问题带入本节课,而本节课的最后,学生也获得了自己的理解。狄老师的《三位数加法的笔算》教学目标突出,层次分明,整堂课以破案为主线,以学生活动为主体,以教师引导、调控、帮助为辅,进行互动式教学,不断的让学生表达,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情节以及板书的设计也比较新颖,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最后,王丽娟副校长对两节课进行了评价。一方面,王丽娟副校长肯定了两位年轻教师的成长和蜕变;另一方面,结合当下新课标对两位老师的课堂提出了思考方向,为两位年轻教师指点了迷津。同时鼓励两位老师落笔,把最近所思所想能够记录下来,尝试积累教学案例,促进自身专业化发展。

博爱校区教师观摩课

与此同时,博爱校区的教研活动由李丹老师主持,进行了优秀课例的观摩学习,分别观看学习了由刘颖婷、崔昺瑢和薛玲琳老师执教的《认识正比》、《分数乘分数》和《七巧板》三节课。

观摩学习后,老师们进行了研课活动纷纷发表感想。

四年级沈亚老师:刘颖婷老师的《认识正比》一课,借助丰富的表征,帮助学生形成概念。新授从倒果汁情境引入,通过对表格的纵横对比,找到了变量之间的联系。通过直条图,将高度的单位不断的细分,让学生不断的想象,抽象出了一次函数图像,继而初步揭示正比例概念的本质,两个相关联的量,比值一定。第二板块引入了加油问题和身高年龄问题,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对比交流,再一次突破了概念的难点!整节课的设计,关注了版块化教学,重视了数形结合,通过教学帮助学生建立几何直观,为初中学习函数积累了经验!

五年级李丹老师:张景中院士说过,计算是具体的推理。崔老师的《分数乘分数》这节课中孩子们亲历推理的过程,分数乘法的算理教学地非常透彻,学生在深度学习中提升数学素养。新课标着重教学中对算理的理解,在数的认识和运算中也强调教学的一致性。崔老师在新授环节,凸显算理,紧扣计数单位这个核心概念,弱化了学生的学习难点,呈现出分数乘分数的本质,学生理解分数的计算就是多少个分数单位的计算,并且将分数、小数、整数乘法进行沟联。崔老师这节课的另一个亮点是数形结合,通过折长方形纸,分了又分,产生新的计数单位,取了又取,得到计数单位的个数,学生自然而然地理解了计算原理,在练习中掌握算法。巧用数轴,将分数小数整数乘法进行沟联,孩子直观地看懂其核心本质,帮助孩子深度理解算理。

一年级马琳老师:薛老师这节课让学生体会七巧板的“结构巧”,通过观察,分类,比较等数学活动,引导学生探究七巧板的板与板之间,边与边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体会七巧板的“拼图巧”,拼成的图形,还可以通过移一移,换一换等方法改变形状,在探究的过程中积累学生的活动经验,发展数学思维。

教学是研究的基础,研究是教学的指引。每一次磨课都会与教材碰撞出新的火花,每一次研讨都会促进教师个人的成长。相信在以后的教学中,博爱小学数学组将不断提升自身素养,一直走在数学教育的探究之路上。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