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学校新闻>>校区新闻>>文章内容
博爱小学:潜心教研勤探索 扎根教学促提升
——记博爱校区数学组“新课标”课例研究
发布时间:2022-12-09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姜涛虹

2.jpg


3.jpg


6.jpg


7.jpg


8.jpg


9.jpg


10.jpg


11.jpg


12.jpg


岁暮天寒,万物潜藏。虽时令大雪,博爱的教研课堂上却一片暖意融融。12月7日,博爱校区的数学教师结群围坐,齐聚录播室,开展数学组“新课标”下的课例研究。

深耕细作 ,静水流深研习道

周蕾老师执教《认识毫升》。毫升是衍生计量单位,课堂伊始,周老师通过创设水滴穿石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小水滴不能继续用升来测量,引发认识毫升的学习需求。之后的行课过程中,周老师紧扣新课标中“量感”这一核心概念,从10mL的化妆水出发,通过大量的实例,引导学生在观察、体验、感悟中掌握借助参照量判断液体多少的方法。通过设计看一看、倒一倒、喝一喝等活动,逐步培养学生对液体体积的直观感受,提升学生作出合理判断的能力。

于天娇老师在执教《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稍复杂的数量关系和公式》一课时,通过摆小棒、找规律、想数量关系、写算式等活动,逐步落实用字母表示数的形成过程,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了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和优越性。在后续的练习设计中,于老师精心设计了求战旗面积、预测身高等孩子们感兴趣的问题,进一步感受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关系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精研覃思,交流互学促成长

一朵孤芳自赏的花只是美丽,一簇互相依偎的锦绣才会灿烂。两节课后,各年级老师针对两节课展开了热烈地研讨。

沈亚老师认为《认识毫升》这节课,周老师能贴合新课标对于量感培养的总体要求。学生在操作中建立了对毫升的表象,在多次对比中,积累了估的经验,在大量的推算中丰富了对量的感知,让量感培养有法可依。

翁文倩老师和陈阳老师对于老师的课谈了自己的想法和建议。他们指出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是初步形成代数思维的载体。教学中需要特别关注数量关系的推导,归纳出解决问题的模型,并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该模型,渗透建模思想,把学生的思维从经验型引向形式型层级,让学生经历用字母式提炼事物数量关系的抽象过程。

高屋建瓴,聚焦课标引方向

活动的最后,沈琛副校长和张丽主任分别对两节课进行了深度的解读。张丽主任着重讲了自己对量感培养的体会。她指出量感的培养是一个不断“悟”的过程,教师教学时应紧扣学生生活经验,在活动设计过程中更注重直观形象性,提升教学层次性,注重“估”的指导,让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从感性到理性,再回到感性,综合运用到生活中,逐步发展量感。

沈校则着重结合《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稍复杂的数量关系和公式》一课,聚焦新课标与核心素养,对老师们做了高屋建瓴的引领。她指出:用字母表示数,为孩子们打开了代数世界的大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特别关注找规律的过程,规律让孩子发现和表达更深刻;其次,要特别注重过程性体悟,这其中包括数学表达道理的体悟,也包括行课过程中函数思想的渗透和体现;最后沈校还提出课堂是孩子思维火花碰撞的地方,“新课标”背景下的数学课堂,教师更应该突出学科本质,引导学生深度思考,消除“教”的痕迹,增强“学”的力度,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次教研既是一次盛会,一次教研亦有一次提升。本次活动,是“学”的方式与“教”的理念的同步更新,数学组的老师们将继续开展更为深入和持续的研讨,开启从知识到能力,从能力到素养的新旅途。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