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学校新闻>>校区新闻>>文章内容
笃学以厚植 尚行以致远
记叶娜教师发展工作室第一次活动
发布时间:2022-10-26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叶娜

秋意渐浓,学习愈浓,10月20日下午,天宁区叶娜教师发展工作室第一次活动相约线上,工作室成员在叶娜老师的带领下大家齐聚云端参加了“聚焦新课标 赋能新课堂”新课标培训系列活动。

本次活动内容形式丰富,先是观看了两节公开课《小数的意义》和《乘法计算的再认识》,分别是基于数的认识和数运算的教学。然后聆听了专题报告《单元整体视角下数与运算的一致性》。整体视角下看这两节课其实都紧扣了核心概念计数单位教学的。工作室成员学而思,感而发,从多维度视角进行阐述,学有所获。

陈静:《乘法计算的再认识》这节课上的很精彩,很独特,很有思维含量,值得细品。张老师对于乘法运算过程中产生新的计数单位的设计让我眼前一亮,记得我在上20×30的口算时,也是从推理的角度去解释新计数单位的产生,现在细想,纯推理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太抽象了,通过几何直观形象的让学生感受到用十作为计数单位,计数单位的个数太多了,比较麻烦,需要更大的计数单位来替代,新计数单位的产生是有需求的。紧扣“计数单位”的运算教学让数运算的理全部打通,完美体现了新课标的“一致性”,学生的核心素养在这节沟通课中扎了根。

黄品涵:今天的新课标研修课和讲座,使人受益颇多。数的运算贯穿了小学数学学习的始终,根据学生认知水平的发展,从整数、小数、分数的运算层层深入。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往往把关注重点放在计算的方法上,却忽略了理法融通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计算的本质,让学生形成整体化,关联化,体系化的数学思维。从张丹老师的创新课堂上,我感受到了这样化零为整的结构化课堂,孩子们思维碰撞,在体会了乘法计算就是研究几个计数单位是多少的概念下形成了举一反三的思维,并通过几何直观和抽象算式的推理进一步理解数运算的一致性。

冯亭亭:《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数学课程内容的一大特点就是整体性。乘法计算是贯穿小学的重要内容,张丹老师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通过简单的推理以及画图依次对整数、分数和小数乘法计算进行探讨,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体会乘法计算可以还原成计数单位与计数单位运算,即计数单位与计数单位相乘,计数单位上的数字与计数单位上的数字相乘。这一过程让我受益匪浅,想到自己教学应更重视引导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算法,为体会其中的一致性作铺垫。

宋颖倩:今天听的两个节课都聚焦到了计数单位,设计巧妙。小数的意义这节课,计数单位发挥着统领作用,先回顾整数计数单位的累积,再迁移、推广到分数与小数,建立了整数、分数与小数的一致性。乘法计算的再认识这节课设计巧妙,整个教学设计重视对教学内容的整体分析,深化对数学知识本质的理解,帮助学生建立数学知识间的结构与联系、发挥核心作用的数学概念——计数单位,学生体会不同数学知识之间数学学习方法的一致性和可迁移性,帮助学生学会用整体的、联系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发展数学核心素养。 

殷青云:今天的新课标培训让我受益匪浅,尤其是楚平主任的讲座和张丹老师的教学。通常我们在计算数的运算教学时,给学生感悟和理解算理的这个过程很少,因此大部分学生往往最后在实践时只是按照老师灌输的计算规律进行数的运算,真正理解算理的人凤毛麟角。同样地,作为老师能把算理算法融会贯通地进行教学也是少之又少,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算理理解也是很有必要的,因此张丹老师通过的这节课让学生对乘法再认识帮助学生加深“理法认识”,而这节课是教材中没有编排的,也体现楚平主任所说的,放慢节奏,让学生体会过程的,也让教学有意义。

王聪:新课标强调数是对数量的抽象,注重打通数之间的关联、把握数的一致性。我们在教学时除了一致性之外,还要兼顾整体性和阶段性。蒋燕老师从测量彩带的需要去引出新的小数单位,沟通整数、分数与小数之间的联系。张丹老师整合小学中的计算,由加减法中的数位对齐其实就是计数单位统一,引出乘法中就是计算几个计数单位是多少的算理。最后启发学生思考探究除法中是不是也有同样的算理。梳理了小学阶段的计算,让学生建立统一知识架构。今年我正好也从教六年级,在张丹老师的启发下也想试一试这样的知识梳理,进一步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施慧:今天张丹老师的公开课《乘法计算的再认识——计数单位》这节课构思十分巧妙,值得细品。张老师由整数的乘法运算开始引入,让学生计算2×3,20×3,200×3,从推理的角度去解释新计数单位的产生,接着又引入分数乘法,思考分数的计数单位及计数单位的个数,最后从小数乘法开始,考虑小数的计数单位。抽象的推理过程对于孩子来说有理解难度,又借助画图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新计数单位的妙处,深入理解本节课的内在逻辑,从“计数单位”的算理层面考虑,结合算律,更好的让学生明白算法间的“一致性”。

丁文伟:今天听的两节课让我收获很多。尤其是张丹老师的《乘法计算的再认识——计数单位》,听完以后我对大单元整体教学和结构化教学有了更深的体会和思考。教材的数运算教学,从整数的加减乘除、小数的加减乘除到分数的加减乘除,这些知识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是零散。而张老师的这节课,从这些零散的课程内容中跳出来,引导学生从一致性关联性的角度举一反三,找到串联起这些零散知识的“线”——计数单位。学生在画一画、简单推理中一步步感悟出:所有的乘法计算都是求几个计数单位是多少的问题,真正实现把书读通读”薄“。教师的课堂设计精妙睿智,而学生的思维也非常的敏捷,值得反复揣摩学习。

潘诗静:张丹老师《乘法计算的再认识》一课让人受益匪浅。这节课在学生已经认识了整数、小数及相关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的,着重让学生理解计算的算理,沟通加减乘除之间的内在联系。新课标关注单元的整体教学,张老师的课堂正体现了这种思想,将分散在各年级的知识点整合起来,帮助学生理解加减乘除的相同点,构建知识结构。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知识的整体性和关联性,能把举一反三地能力运用到其他知识的学习之中。

最后,叶娜老师肯定了工作室成员有想法、会思考后续的研究也将以教材的自然单元为形,以单元和单元之间内容本质与核心概念为魂,从自然单元入手进行内容分析,既容易操作,又可以从自然单元分析中将学习内容延伸、拓展,实现对学习内容的整体理解。数的运算本质上都是针对计数单位的操作,加法是计算单位个数累加,应用数概念和运算律完成,加法是所有计算的基础,其计算也是针对计数单位的操作。这里的“累加”可以扩展减少(减法)、连续的累加(乘法)、连续地减少(除法)。因此,以“计数单位”、“位值制”表达数的运算的核心概念。

总之,以核心概念为主线的结构化学习,有助于课程实施者从学习进阶的视角整体理解学生不同阶段的学习内容。其实数学核心概念有很多,等待我们去挖掘和发现。工作室旨在以这些核心概念为研究基点,更深入、系统地开展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研究。相信在叶娜老师的领衔下,工作室成员在具体实践中,紧密结合2022版课标理念展开深入探索与研究,更好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