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学校新闻>>校区新闻>>文章内容
共赏数学之美,共研数学之妙
——记《互联网环境下小学数学核心概念教学研究》课题研讨系列活动
发布时间:2022-10-20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张丽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丰富而美丽。它兼具诗歌与散文的内在气质,既严谨,又充满想象的张力。为了打造高效课堂,提高课堂效率,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20221019日上午,博爱小学全体数学老师齐聚县学街六楼阶梯教室参加了由叶娜老师主持的常州市“十四五”课题《互联网环境下小学数学核心概念教学研究》课题研讨活动。本次活动我们很荣幸地邀请了天宁区教师发展中心邓炜老师亲临指导。

本次教研活动由杜楠和薛玲琳两位老师分别执教一年级《认识11-20各数》和《5以内的加法》两课。两位老师的课堂紧扣新课标,趣味活动环环相扣,促进学生思维的提升。

   聚焦课堂 促专业成长

杜老师执教的《认识11-20各数》,从需求入手让孩子体会10的需求以及体现在数数过程中10个一数的价值,从需求和价值中让孩子有数学思维拔节的声音。接着在数一数13 15 17 20中,不断地让学生认识几个十和几个一以及满十进一。再加上板书设计,其实就是以后涉及到的计数单位。最后,在练习题中观察数字的变化规律,渗透十进制的概念,让孩子们初步感受0910个数字组成了万数。在一年级的孩子心里默默的埋下了一颗种子,期待他在后面的学习中有更多的数学思维。

薛老师执教了一节《5以内加法的认识》,为了让孩子们对加法模型有深刻的理解,让学生的数学思维可视化,薛老师设计了一个大环节,从观察情境到用铅笔摆一摆让学生经历故事发生的过程,再到用点子图判断进行抽象,通过第一次回顾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加法模型,接着通过看算式、编故事、彩带变数轴这一系列过程提炼算法,最后用第二次回顾加深学生对加法模型的理解,通过两次回顾让孩子们体会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也让孩子们感受到数学的学习是有迹可循的。

共研共学 品专家指导

听课结束后,区教研员邓炜老师针对整个活动做出了总结性点评。她充分肯定了紧扣核心概念的课题具有研究的价值,并给予了专业的评价和建议,使老师们都受益匪浅。

邓老师提出,《认识11-20各数》这一节课,其本质在于“计数单位”。应该在最开始引出数学史,引导孩子也来数一数。在不断的数一数、捆一捆的过程中改变学生原有的习惯,让他们学习要用新的计数单位表达数。其次,将整个学习过程由点状学习转向块状学习,借助摆十几感受十几背后的一般特征。最后,通过不断练习加深学生对新的计数单位的认识以及培养学生的量感。让整个教学过程自然发生,达到“不是老师教,而是学生学”的目的。

对于《5以内的加法》,邓老师对这节课的环节设计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对博爱教研组团队的专研精神赞赏有加。邓老师指出,一节好课应像一杯咖啡一样,让学生慢慢体悟,品味,渐渐上头。新授环节把学生对加法的感悟推向高潮后,练习的设计可以增加一些有利于理解加法含义的设计,这样才能让整节课更加高潮迭起。

由于本次教研活动的每个环节都做了充分的准备和落实,因而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切实有效,每位数学老师收获颇丰,极大地鼓舞了全校数学老师的教研热情。相信在全体数学老师的共同努力下,我校教学质量会更上一层楼。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