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博爱小学科学组全体教师在科学探究室开展了科学基本功实验技能专项培训活动。在科学课中实验教学一直是重中之重,它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语言组织能力、文本与图画结合的记录能力等等,如何在自己的科学课堂中做好实验、用好实验就是本次培训的重点。在这次活动中各年级的负责老师选取了所在年级的一个实验为全体老师做演示,从器材的选择,实验的操作过程,实验目的及实验的改进进行了分析与讲解,这不仅是让各年级的老师去熟悉不同年级的教学内容及实验内容,更是可以让在座的老师结合新课标熟悉新教材,以便形成一个系统的教学体系。
一年级黄海龙老师展示的实验是《滚小球》,这个实验是孩子们在小学阶段做的第一次对比实验,要让小球分别从三个不同高度点的地方滚下,分别观察小球停止时的位置。初次接触科学实验的孩子们还不懂实验条件中变量的控制,因此老师在课前对于实验的器材准备要尽量考虑到这点,而学生则是按要求完成实验,将自己的发现以画画的方式记录下来。孩子们可以在实验中发现小球起点位置的高度、坡度大小、坡长等条件与滚动距离的关系,观察到坡面上小球会越滚越快等现象。通过自己动手做实验感性地体验什么是科学,打破科学的神秘感,让学生感到自己也能做科学,激励学生从小开始,努力成为小小科学家。
二年级魏老师展示《形状改变了》实验,探究与橡皮筋长度变化的关系实验,通过观察和比较在橡皮筋上不挂勾码、挂一个挂钩和挂两个挂钩时拉力对橡皮筋长度的影响,发现拉力越大,橡皮筋伸出长度越长。因为橡筋长度、形变系数等问题,在实验交流的过程中,大家提出的更合理的建议。
三年级陈文琳老师展示的实验是苏教版科学三上《空气有质量吗》中电子秤的使用方法,陈老师首先向大家介绍了电子秤的测量范围和电子秤在操作过程中需要学生掌握的平放、校零、不超过测量范围。陈老师认为细致的指导有利于学生对工具有更深入的认识,体会到工具能够帮助科学家更好地观察和测量。
四年级展示的是电路的连接,俞老师在介绍中从修理手电筒入手,不单单是针对一个实验,更是融入了大单元设计的理念,对四上第四单元的教学内容对《点亮小灯泡》《导体与绝缘体》《电路暗箱》三课进行重组,在介绍中俞老师没有用专门的电池盒、灯座等电路连接元器件,而是用一个小灯泡、一节电池、一根导线让学生清楚认识电路中电流的流动路径,让学生懂简单电路,会连简单电路,初步了解串联电路及并联电路的连接方法及电路中小灯泡的亮度变化,更为后面电路暗箱的问题打下基础。
五年级展示的是《人造彩虹》,利用复合光源手电筒代替太阳光,通过三棱镜时发生折射和色散,形成美丽的彩虹。俞颉老师指出:老师在上课前要多次尝试,用镜子和水代替三棱镜时要找到水面高度以及镜子和入射光线之间的夹角的最佳位置,那样才能在学生实验时更高效快速的呈现实验现象。
六年级展示的实验为《自制汽水》。钱聪老师将柠檬汁加入小苏打,并将产生气泡通入澄清石灰水。通过澄清石灰水变混浊这一现象可得知,该气体为二氧化碳。实验结束后,蒋盛婕老师指出,实验演示应当尤其注意操作规范,这也有助于学生形成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俞颉老师强调,课堂实验不能忽视教材设计意图,应当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实验教学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实验能让我们的科学课活起来。本次研训活动让老师们收益颇多。为了让我们的实验教学在我们的课堂中起到真正的作用,老师的先行准备就显的尤为重要。在本学期中,科学组也将以更多更丰富的研训形式来提高组内老师们的教学基本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