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高气爽,学履不停。为了紧跟新课标要求,提高教学质量,切实把新课标的教育理念和基本要求落实到课堂教学中,9月14日上午四到六年级数学教师齐聚五楼录播室开展数学教研活动。
聚焦课堂 精彩绽放
本次教研活动由冯亭亭和周晓菁两位老师分别执教四年级《简单的周期》和六年级《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两课。两位老师紧扣新课标,让课堂从浅层走向深层,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简单的周期》是四年级上册专题探索规律活动,冯老师在教学中通过游戏导入,逐步引导学生用数学的语言表达排列的共同特点,让学生对周期现象有初步的认识。课堂中,冯老师让学生尝试创造具有周期规律的图形序列,深化学生对其本质认识。在几次对比观察中,引导学生建立特定的数学模型。
《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一课,周老师紧扣新课标中的模型意识和模型观念,将其落实到教学中。本节课,周老师通过真实的问题情景,引发学生“假设”的需求。从例题到练习题再到列方程的方法,周老师带领学生对比分析,从而不断强化“假设”的必要性。本节课最后,周老师用以往学过的内容唤醒了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使隐藏在学生潜意识中的假设策略变得清晰、深刻起来。
研讨共享 助力成长
众人拾柴火焰高,思维的相互碰撞下,才能建设更加高效的新课堂。本次教研的第二个环节,三个年级的老师针对这两节课进行探讨交流,思维的火花不断碰撞。《简单的周期》一课,冯老师将“每几个一组,每组都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这句话贯穿课堂,让孩子在后期能够用规范的语言表述周期规律的外在结构。与此同时,冯老师不局限于外在结构,适时进行抽象概括,更有利于学生感受数学是关于模式的科学。作为青年教师,冯老师有自己的思考与见解,得到了老师的点赞。在教学中,建议在第一次板书盆花规律时可以先带领学生每组圈一圈,让学生在独立完成时更有方向,资源的呈现也更有层次。
周老师的课堂充满了思维含量,这节课以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主线,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习得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解答、检验反思为基本线索,引导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获得分析问题的经验。
专业引领 启思践行
最后,沈琛副校长进行高站位的引领。沈校提出作为教师我们需要“架设具有生长性的课堂”,每一堂课都需要助力生长,看向未来。鉴于两堂课都涉及到模型问题,沈校启发数学组教师思考“模型意识是否必须通过对比,不断追问共同之处才能建立起来”以及“模型意识是否只有抽象成模型才可以形成”这两个问题。沈校提出,模型思想关键是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思考慢慢感悟形成,而非一蹴而就。
对于《简单的周期》一课,沈校认为在教学中要进一步沟通它与除法的关系,落实新课标中强调的整体性与一致性。同时,教学中也要引导学生关注组数的重要性,通过数学的想象让学生发现其中的奥秘。对于《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一课,沈校认为在教学中要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也就是把两种未知量变成一种未知量。在交流的过程中结合图示凸显出来,利用几何直观让学生意识到解题的思路和过程。
新课标、新挑战、新征程,博爱小学数学组一定会继续深化研究新课标,齐心探索课标落地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