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管理是一门值得探讨的艺术。12月17日下午,姚枫名班主任工作室全体老师齐聚龙锦小学,就“时间管理背景下的班主任工作改进”展开第二次活动。
队课引时间管理之路
首先,龙锦小学二(9)班的夏梦老师给我们带来了班队课《我的时间我做主》:通过挤海绵里的水的游戏,借助量杯量出的“63、92、100”这三个数,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用力反复地挤,“时间”就会变多了;再通过各小队展示一分钟的不同体验,明白一分钟看似短少,却可以做许多丰富而有价值的事;接着借助故事大王讲的绘本故事《做时间的小主人》,体验时间管理中“贪婪、懒惰、拖拉、任性”带来的危害,学生还纷纷为阿福献计献策——订计划、用闹钟、收玩具等方法;最后,通过“我的时间行动”活动的榜样反馈,引导学生完善课间时间计划。
接着,由博爱小学六(10)班的徐嘉莹老师带来班队课录像《做自己的时间管理者》:通过做游戏,懂得珍惜时间;通过观视频,学习智慧管理;通过齐反思,学会做自己的时间管理者。总之,本节课从宏观的时间观念入手,让学生学方法,再结合疫情居家活动,让学生反思方法,最后通过设计即将到来的寒假生活安排表,让学生用方法。这样的推进最后落实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也让学生对时间管理具体可感,不再是一个泛泛而谈的概念。
讲座显时间管理之智
两位老师还给我们带来了精彩的讲座:
夏梦老师以《时间小当家》为主题,讲述了筹备本节班队课的心路历程。因为二年级的孩子年龄小,对时间没有清晰的概念,所以导致每个孩子作业完成的时间和课余时间安排不径相同。反复侵扰的疫情又增加了居家学习的次数,每个家庭的教育理念和实施效果也有所差异,这直接导致了班里孩子在时间管理效能上的参差不齐。因此,这节班队课的呈现,这个系列班队活动的展开,迫在眉睫。
游戏开场,发现时间奥秘。新奇的海绵挤水游戏初登场,就让所有的孩子都跃跃欲试,也让孩子们在亲身实践后明白: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从地球上的一分钟到自然界的一分钟,再到八个小组分别以拍摄视频的方式从体质健康、各科学习、生活能力的角度进行一分钟体验,最后到课堂中进行的一分钟口算游戏,更充分地让孩子们感受到:不仅要珍惜时间,更要学会高效管理自己的时间!
绘本指引,明晰时间分配。行动往往胜于语言。那我们如何才能高效管理好自己的时间呢?通过班级里的故事大王讲述《做时间的小主人》这个故事,大家都认识了被拖拉、贪玩、懒惰、任性这四个坏家伙牢牢掌控的阿福,也都能根据平时生活中的经验畅所欲言、侃侃而谈,对阿福说出了很多心里话,想出了各种各样的办法来帮助阿福摆脱这四个坏家伙,成功将“要高效管理自己的时间”铭刻在心。
榜样带动,掌控时间管理。通过课前的《我的时间行动》调查表,我了解到班里有一批孩子已经学会了合理利用课间的一分钟,便趁热打铁请他们当堂来跟其他孩子交流分享自己是怎样利用这一分钟的。台上的孩子娓娓道来,台下的孩子身临其境,榜样的引领作用在这一刻得以最大化地彰显,孩子们也更乐于在课后制定下一周全新的时间行动,充分发挥这一分钟的效能来让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更充实、更快乐。
“我的时间行动”在这节班队课中暂时落下了帷幕,但这一系列的“时间行动”才刚刚开始!榜样带动,完善评价,小组互助,相信更多的“时间小当家”会涌现出来,小四叶草们也会在与时间赛跑的过程中收获更多自信与自律,真正做到我的时间我做主!夏老师带着学生以“制定课间计划”为抓手,逐步升级到学会制定“课后服务”和回到家中自主学习和生活的计划,最终成为时间的真正小主人。
徐嘉莹老师以《“封”回路转》为主题,讲述了对隔离八天的宅学时间管理的尝试与经验。
11月3日凌晨,因为常州有新冠病例确诊,全市各大中小学通知停课,并全面开展线上教学。为了更好地帮助孩子们宅家学习,帮助家长排忧解惑,六10小麦穗中队协同六4七色花中队进行了“宅学情况调查”,了解孩子们居家时间的自主管理情况。根据家长多布置作业又提高学习效率的期望,想到了一个两全其美的“作业”——和4班合作,举行一次“小老师,我能行”的活动,邀请学有余时余力余慧的孩子们自主建三个组,认领宅家学习的课文与课外阅读教学任务。
转策略:组内合作长本领。一开始小麦穗们迟迟没有动静,于是我在群内进行了初步的指导,逐渐地每个组自然而然会涌现出一批小小的领导来。几天下来,这些小小领导不仅提高了自己的技术能力和组织能力,还在组内有了威望,做起事情来更是一呼百应。家长也反馈,学生的手机管理渐渐转入学习的正途。小麦穗自己在活动中学会转变策略,让学习多彩!
转心态:时间管理添自信。很快,疫情带来的宅家生活结束了,但是我们的活动却还在继续。居家期间小老师们录制的视频在全年级推广,获得一片好评。精美的视频、条分缕析的发言,更是引起了年级“视频热”。身处管控区的小S虽然不能到校,但是也通过视频的方式记录生活,在复课第一天与大家共享自己的宅家生活;年级里其他孩子也自己录制类似的视频与同学分享。无形中,大家逐渐意识到,原来除了按部就班的学习,转变自己的方式和心态,合理分配好自己的时间,我们还有能力做更多有意义的事。
“小老师,我能行”的活动告一段落,但孩子们的时间管理之旅仍在继续。转变策略和心态,疫情的宅家生活在有效的时间管理之下由灰暗走向多彩,小麦穗们也从自己参与活动后的心情日志中获得启发与成长。“封”回路转,回归多彩生活!
评课点时间管理之金
张京老师(浦前小学):两节课有异曲同工之妙,目标都是指向珍惜时间,合理管理时间。两节课采用相似的教学设计:一分钟我们可以做什么体验,小故事明白大道理,学生自主介绍自己的计划,并说说收获。虽然是相似的教学设计,不过老师根据孩子的年段特点设计活动。我重点说说夏老师的班队课,低年级采用游戏,绘本这种孩子喜闻乐见的方式推进,一分钟对于孩子来说究竟是什么,老师由地球的一分钟发生什么,到动物的一分钟可以做什么,接下来设计了很多贴近孩子生活又有趣的小活动,让我们看到了一群真实的孩子,他们为同伴1分钟的成绩喝彩,为自己的努力而欣喜,相信那个跑步第五名的男孩的笑容留在了大家的心中。高年级的班队课则是理性一点,孩子能力更强,采用情景剧表演的形式。低年级注重交流自己的时间安排,高年级除了交流各自的计划,并提出意见。
高卫超老师(虹景小学):在五项管理的背景之下,这两节班队课立足时间管理,班队活动较以前的班队课更加注重活动的开放性,培养学生时间管理的意识。两节班队课结构相似,在开始都指出了一分钟能做哪些事,进而强调时间的重要性,需要珍惜,然后点出如何管理时间这一话题。在这一部分,第一节课以绘本故事为抓手,激发了学生的时间管理的兴趣,引导学生做好课间的时间管理;第二节课则通过观看超级演说家,了解了智慧管理时间的方法,并展示了同伴互助的力量,引导孩子为接下来寒假生活制定计划。
翁奕旦老师(香梅小学):
首先非常欣赏夏老师的一日时间安排表,《我的时间行动》其实就是我们学校的一日作息时间表,平时张贴在公告栏里面,可能学生不会有过多的关注,夏老师就很巧妙的利用了这一点,给了一个孩子非常朴实,接地气的抓手。孩子们可以清晰直观地了解自己一天的时间安排,并且从中找到自己可以提取利用的碎片化时间,并加以合理利用。其次,徐老师的队课中讲到:时间就是由生命中的分分秒秒组成的,合理规划时间,其实就是管理自己的人生。一段生动的超级演说,让我们切实感受到:成就感来自于记录。记录时间,培养习惯,让孩子们的进步更加显性化,让孩子们更真实地感受到时间的累积,生命中的每一天所产生的效能,从而更加有效地激励自己不断进步。
黄春艳老师(解放路小学):“管”是为了“不管”,无论是手机管理、作业管理还是睡眠管理、体质管理等,班主任管理工作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主动性、自控力及坚持的品质。而这些能力品质的培养,离不开“时间管理”。今天的两节班队课,都以“时间管理”为主题,引发了我们的思考。
主动:班队课将主动权交给了学生,由学生主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做时间的主人,做自己学习生活的主人。
自控:在两节班队课上,都借用了榜样的力量,绘本、情景剧等故事的力量,培养学生在时间管理中的自我控制能力。老师们也分享了“天天跳绳”“番茄to do”等软件,班主任可以借用智能软件的力量培养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
坚持:夏老师队课中设计的一日时间计划表,给学生时间管理提供了很方便的抓手,而夏老师提到的下周新的计划表正是关注了学生坚持品质的培养。计划的执行需要日复一日不断的坚持,需要班主任的智慧引导与督促。为培养学生的内在品质与能力,老班们任重道远。
最后,工作室领衔人姚枫老师做了高位的引领。
关于班队课的常规要求
因为这是第一次开班队课,所以简单说一下班队课的常规要求。班队课以学生为主,班主任为辅,但应该有邀请班主任参与队课、总结讲话的环节。班队课的仪程减少了出旗退旗等,所以时长应控制在35分钟左右。整个过程中,无论是班主任还是学生,都应该佩戴红领巾。
评课及工作室研究方向
这两堂班队课同中有异:整体结构相似,但低年段的夏老师注重碎片时间管理,高年段的徐老师关注块状时间管理,符合各自年段特点。两个微讲座展示了两位老师时间管理摸索之路,为每一位工作室成员的进一步研究做出了示范,将启迪我们的时间管理智慧。
我们工作室的名称是“五项管理背景下班主作工作的改进研究”,从今天的活动中,我看到这些“改进”:
变“说”为“做”,像两位老师不约而同展示的“一分钟体验活动”,再加上上疫情期间的“小老师,我能行”活动,都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时间的价值魔力;
变“堵”为“引”,像两位老师分别借绘本故事、情景表演出示反例,再让树立“时间榜样”——低段是身边的学生榜样,高段再加上社会上的成年榜样,让他们现身说法作出正面引导,肯定能以一群人带动另一群人;
变“启智”为“树人”,两位老师都在关注孩子的学习时间管理的同时,还在引导孩子把时间用在自理、健康等方面,成为一个多姿多彩的人;
我还希望看到这些“改进”:
变“关注自己”为“关注他人”,变“关心个人”为“关爱集体”,让学生留点时间来感受爱、欣赏爱、模仿爱,从而学会爱,做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变“做”为“巧做”,徐嘉莹老师的课上提到了“智慧管理”,除了活动体验、故事引路、榜样示范等方法,还有哪里智慧管理的方法?是不是可以考虑情绪管理的方向?评价可以激励一批人,带动另一批人,让评价常态化、制度化,发挥学生自主性成立一个管理小组,是不是也是智慧管理的一种方法?
最后,感谢夏老师和徐老师给我们带来了两堂精彩的班队课和两个讲座,感谢工作室的每位老师准时到场,并认真倾听与智慧点评,成就了完美的第一次。相信,活动的时间会改,但我们与孩子共生同长的初衷不改!
(审核:张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