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宁区“互联网+”小学数学课堂范式研究工作组从2020年7月成立以来,已经开展了一学年的研究,并于2021年6月成功申报常州市第二批教育信息化重点项目。今年我们又一次踏上了研究之路,期望通过携手“互联网+”,寻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新突破。
10月28日下午,该项目组核心成员和区部分青年骨干教师相聚常州市博爱小学,开展此次研讨活动。
活动一:“互+”课堂寻突破
首先是博爱小学于天娇老师执教《用字母表示数》一课。小学生从具体的数过渡到用字母表示数,是认识上的一次飞跃,这个内容对他们来说有些抽象和枯燥。因此于老师的设计从数青蛙儿歌开始,让孩子在平板上写一写青蛙只数与其对应的嘴巴、眼睛及腿的数量,从中体会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在此基础上,学生尝试用字母概括关系,老师则在平板上对比学生作业,层层递进,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给“a×4”编故事是本节课的亮点,通过每个孩子写出来的故事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便捷、简明。宝箱里的秘密也因为平台的运用,能让孩子们看到大数据的力量,直观发现变化中不变的本质。最后一个环节月历表里可移动的魔力框让孩子们自然而然地从具体的数据抽象出了它们之间的关系,也再次点燃他们探索的欲望。互联网技术的运用与数学学习紧密结合,学生更能投入到整个抽象的过程中,对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及作用也更自然而然地发生着。
第二节课是龙锦小学吴玲老师执教的《钉子板上的多边形》。这节课教学难点是经历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探索过程,综合、归纳多边形的面积与它内部钉子数、边上钉子数之间的关系,感悟数学抽象、推理与建模思想。因此,教学时没有直接要求学生计算钉子板上多边形的面积,并数出边上钉子数,进而寻找规律。而是通过提出“多边形的面积与钉子数之间怎样的关系”研究问题后,从简单入手,利用尚学平台中钉子板操作的优势,让学生自主地在平板去围出规定内部点数的多边形,使得学生的资源更加丰富,更具有研究的价值,同时每次探究中巧妙的设计,自动显示围出图形的面积,及利用平台中数据收集和整理的优势,为学生省去的大量计算的时间及减少计算的错误,将注意力更多的放在数据分析上,使学生很快就能从所有同学提交的数据中清楚地发现规律,进而得到结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尚学平台的使用化抽象为直观,变静态为动态,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为学生构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
活动二:互动评课引深思
项目组主持人博爱小学叶娜老师,在听完于老师执教的《用字母表示数》后这样点评:用字母表示数这节课从字母在缩写上的运用引入课题,结合具体情境,经历用字母表示数的抽象过程,通过用一句歌词概括,给4×a编故事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字母表示数的过程,不是字母替代文字的过程,而是具体数量关系符号化的过程。把现实课堂中的儿童放在历史的视野中,学生的认知发展可能各具特点,但总体上不可能违背人类认识提升的规律,结合人类认识提升的历史阶段看,用字母表示数意味着孩子认识产生的递进是:字母不仅可以表示未知数,还可以表示已知数;字母不仅可以表示特定的意义,还可以表示变化的一类数量。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本质含义,领悟数学符号的概括性。
项目组核心成员龙锦小学蒋秀子老师点评了吴老师执教的《钉子板上的多边形》:通过数学教学帮助学生学会思维是核心素养的学科表达,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是让学生在思考中学会思考,在探究中学会探究。吴老师执教的《钉子板上的多边形》在三个方面体现了这一观点。1.把“探索规律”嵌入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经历“提出研究问题—设计研究方案—展开研究过程—得出研究结论”的过程,不仅能使探索规律成为一种有目的的行动,而且有利于增强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积累规范且可操作的程序性知识,养成按步骤研究问题的良好习惯。2. 借尚学平台纳入规律探究的过程中,不仅方便学生围出更丰富的例子,提高学生验证的计算速度,使得验证更为高效、科学。同时通过大数据的收集,使得观察对象更为丰富,让探究活动更加生动有效。3.兼顾过程经历与回顾反思,对探索的步骤及研究的方法展开反思与总结,把学生经历过的、有所感受的东西提取出来,加以总结、反思、内化,形成经验,帮助学生总结提炼带得走的能力,从而为后续学习提供不竭的动力。
活动三:高位引领知方向
活动最后,天宁区教师发展中心邓炜老师进行了高位引领。邓老师评价两位青年教师的教学充满了青春的活力、语言简练且数学味道浓。于老师的《用字母表示数》用三个活动版块架构整节课,每一个活动都很有效度,具有思维的挑战,练习丰富有趣。吴老师的《钉子板上的多边形》整节课让学生经历了真实的规律探究过程,关注学生思维的源点,充分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两节课利用平台强大的交互功能,让所有学生的思维看得见,并且解决了传统课堂中的教学难点,把重心放到探究中去。
相信在教育研究的道路上,我们以一种创造者的姿态,抱着学习者的心态,形成长期坚持的习惯,充分利用技术不断重塑新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