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天真、好动的小朋友,如何稳步推进幼小衔接课程,上好一年级的数学课?10月14日,博爱小学怡康校区全体一年级数学老师进行了一次教学研讨活动,沈琛副校长、教导处张丽主任共同参与。
精准定位起点 打造趣味课堂
狄珊老师在执教《5以内的加法》一课时,坚持将“零起点教学”落地生根。课伊始,狄老师利用趣味对口令的形式复习分与合,唤醒学生对“合”的认知。之后的教学环节,狄老师通过创设富有童趣的情境、鼓励学生用儿童话的语言概括图意,理清思路,初步认识加法、理解加法的意义,又通过“连环画大王”、“小小投递员”、课中操等各种趣味闯关活动,让孩子在游戏中完成学习和练习任务。狄老师亲和的教学语言、活跃的课堂氛围受到了全体听课教师的好评。
宋颖倩老师在执教的《10的分与合》一课时,一改以往的教学方式,用趣味绘本贯穿始终,激发儿童出了探究10的分与合的兴趣,学生在经历自主画一画、分一分、写一写的过程中,将有序思考的数学思维根植于儿童脑中。在后续的练习环节中,宋老师特别关注到了儿童记忆的差异,创设了趣味儿歌、开火车、玩扑克、魔法袋等形式多样的游戏,给予不同能力的儿童充分记忆和内化知识的时间。
基于儿童立场 注重思维发展
课后,老师们围坐在一起讨论交流。两位执教老师谈了自己在磨课过程中遇到的困惑,每位听课老师也都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张丽主任对两位老师的精彩展示做出了肯定,并强调一年级的数学教学更应该基于儿童立场。首先在形式要有“趣”,情境创设、学具设计以及课中操的设计,都要符合一年级孩子天真、好动的天性;其次,真正基于儿童立场的课堂,需要关注学生当前状况,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成果,并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阶层,培养他们的数学素养;最后还应关注到每个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现状,在教学中应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收获。
探寻知识本质 打造课堂品质
最后,沈琛副校长从大单元设计的角度作了进一步地引领。她强调,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特别关注单元起始课和单元结束课的价值。《10的分与合》作为单元收尾课,在教学中要能引导孩子通过回顾和思考,归纳分与合的研究方法、记忆方法,并掌握有序思考的思想方法,建立数学学习的体系感。而《5以内的加法》作为加减法单元的起始课,教学的关注点不应只在结果上,而应把握住知识的本质,注重对加法意义的理解,并突出等号的意义,建立等式的初步意识,为学生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相信通过本次教研活动定能让全体数学教师感受到,教学研究之路永不停歇,身为一年级的教师,要时刻怀揣一颗童心,带着这颗童心去设计课堂教学,用儿童喜欢的方式和语言与他们一起探究数学问题,提升他们的数学思维,从而追寻博爱本色课堂,演绎生动博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