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冬后的寒冷阻挡不了博爱小学一年级数学组教研的脚步,12月16日在博爱小学少年宫校区进行了一年级数学教研活动,此次活动沈琛副校长和张丽主任共同参与。
以课堂促发展
陈帆老师和任佳萍老师分别选取了《20以内进位加法》单元中的种子课《9加几》和《8、7加几》作为教研活动内容。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一年级数学组的老师们认真阅读教参,反复研讨、修改教案和课件,最终教学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陈帆老师《9加几》一课,创设了装水果的情境,从中感受到9+4,需要先凑十,激发学生的认知需要,初步感受凑十的合理性。接着重点讨论算法,深入理解凑十的运算方法,从中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最后梳理对比9加几的所有算式,总结算法,建立模型,为后续学习8、7、6、5、4加几做好铺垫。
任佳萍老师执教的《8、7加几》是在学生学习了《9加几》的基础上教学的。陈老师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把9加几的计算方法迁移到8、7加几中,自主探索8、7加几的算法,并在对比中加深对算理的理解,让学生的运算能力得以提升。
以反思促成长
课后,一年级全体数学教师进行了研讨。大家各抒己见,针对本节课的亮点和不足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进一步修改的合理意见。沈琛副校长肯定了一年级数学组在备课时能进行单元整体设计这一做法,这样做让教学更有延展性。同时她也提出了计算教学要处理好情境与课堂、教材与教学、算法与算理三组关系:情境与数学紧密联系的同时也更要有数学学科内涵,既要从儿童立场进行思考,也不能脱离数学的本质;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读懂教材,要从单元角度甚至是学科角度去思考和整体把握教材。20以内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建立在自然数的抽象表达(十进制位值制)的基础上进行的,“凑十法”不仅仅是一种计算方法,我们更要通过教学去让学生感悟凑十这种方法的数学逻辑。把握好这个逻辑,就是把握住了本单元的知识结构,找到了知识的根源。她还强调了算理的重要性,指出在教学中不仅仅要追求学生计算的正确性,更要帮助学生弄懂选择该计算方法的理由;而凑十法的算理在于“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通过这单元的一系列课堂教学让学生感悟“加法”运算的根本,从而也就从本质上掌握了算法,发展了推理能力。
张丽主任就如何解读教材进行了深度分析和具体指导,指出要读出教材的意图,对算法和算理的学习是经历了从实物圈放到计数方块(或小棒计数),再到数字抽象,最后建立模型的过程的,我们要对教材进行再认识和深入解读,才能实施到位。
用总结谋未来
一个人走得很快,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本次教研活动,让我们的数学团队在教学研究上更有凝聚力,相信:只有在不断研究、不断思考、不断实践的过程中,我们才能成长得更好。(审核:张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