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学校新闻>>校区新闻>>文章内容
经历探索和理解算理,发展儿童数学关键能力
——记博爱小学数学第一次教研活动
发布时间:2019-09-19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张丽

1.JPG



2.JPG



3.JPG



4.JPG



5.JPG



初秋,每一抹色彩都是大自然的馈赠,我们的数学也是五彩缤纷,充满活力的。为了让老师们看到更美的景,我们打开了学习这扇窗。博爱和怡康两校区的老师齐聚在博爱五楼录播室参加了本学期第一次数学研究活动。分别由博爱校区的王舒嘉执教三年级的《乘数中间、末尾有0的乘法》和张岚执教六年级的《分数乘整数》,两位青年教师都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表现出了较高的数学素养。这两节都是关于运算能力的教学,需要突出对运算原理的理解,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通过情境使算理理解经验化

王老师设计的关于“有趣的0”这一情境,学生很感兴趣,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经验,结构性比较明显,很自然的就能引出今天学习的新内容。张老师创设了做绸花这个实际情境,引导学生根据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列出算式,并让学生自主探究分数与整数相乘的计算方法。通过架设情境这一桥梁,引导学生将旧知迁移到新知。当然,在突出情境结构性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必要的探索空间,应该在两者之间寻求一种必要的平衡。

通过操作使算理理解直观化

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适当的操作能把抽象的算理显现出来,在张老师的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是开放的,可以通过画图、列算式和化小数的方式,呈现学生算法的多样性。但需要注意的是操作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为了促进思维,让算理更加直观化,最终指向从直观操作向符号操作的转化,并且这是一个“有来有回”的过程。

通过勾连使算理理解结构化

郑毓信教授多次强调:数学教学不应求“全”,而应求“联”。今天两位老师执教的课中都勾连了几种算法。王老师抓住了学生丰富的资源,在屏幕上呈现120×4的多种算法。在资源的聚焦中,孩子们不仅能说出怎样计算,还能说清楚末尾为什么只添一个0。异中求同,打通算理。张老师的课上也能很好的体现这一点,沟通了三种方法之间的联系,把新的运算和以前学过的相勾连,有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最后由张丽主任就关于“发展儿童数学关键能力”进行引领和总结。她指出,计算教学在整个小学阶段处于非常基础,又非常重要的地位。运算能力的形成,需要通过“理解算理、构建算法、灵活解决问题”三个层面。老师们要学会通过两节课,思考一系列的课。尤其是关于算理的理解,每个年龄阶段不一样,低年级孩子对于算理的理解需要借助一些实物图,主题图、数学工具(如:小棒、点子图、计数器)等这些操作来帮助孩子理解算理,而对于高年级的孩子,更侧重的是数和形的结合。我们教师不仅要很好的钻研教材、把握教材,更需要给予儿童充分的操作与探索的空间,因为他们的指尖上充满了智慧与创造。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