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餐饮业消费日趋火爆,但是,其背后严重的浪费现象也让人痛心不已。据调查统计,我国食物浪费量约为每年1700万至1800万吨。为了让学生认识到食物浪费行为的严重性和危害性,博小四年级的数学老师们带领学生进行了一次有意义的数学拓展课程实施——探索“午餐的秘密”。通过观察浪费现象、讨论背后原因、制作调查问卷、收集相关数据、完成调查报告等一系列的活动,引导学生关注数据的价值,感受数据的力量,让博爱的孩子沉浸在数学研究中,学会用数学思维方式去解决身边存在的问题,树立勤俭节约的意识观念。
问卷设计多样化,浪费现象根源查
“学校午餐”是一个热门话题,但有多少人去思考学生是怎么想的呢?此次课程实施,站在了学生的角度,让学生成为了解决问题的主体。正是这种改变,让孩子们在课程学习中体现了极大的热情:调查午餐光盘情况、思考剩饭菜的原因,调查每日菜单与饭菜所剩情况的关系,统计最受欢迎的菜品,独立设计饭菜浪费成因的调查问卷。在浪费成因的调查中,学生个个有话可说:“我胃口小,吃不完。”“有的时候饭菜不喜欢吃就剩下了。”“如果生病就没什么胃口,就剩的多了。”……在这样的情况反馈下,四年级博爱娃通过个体思考、班级讨论、年级汇总,进行了广泛地、深入地调查和研究。
调查报告精彩现,个性餐单我来造
各班学生认真填写调查问卷,小组整理,班级整合,年级汇总,形成“大数据”。学生全程参与收集数据的过程,最后以“数据”说话,感受了“数据”的魅力。
数据描述的方式精彩纷呈: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饼状统计图等等纷纷映入眼帘,分别从多角度来反映学生的午餐情况。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多样的调查报告和个性餐单呈现,让孩子们找到解决午餐剩余问题的途径。尤其是学校一周午餐餐单的设计环节,可把孩子们“乐”坏了,终于可以“大展拳脚”了,大大丰富了学校午餐的菜色,并将这些餐单递交食堂,为“学校午餐”问题的解决尽责,让学生成为了学校的主人。
小小数据力量大,解决问题靠数学
此次数学拓展课程从学生身边的小事出发,以数学知识为载体,将数学和问题解决结合了起来。通过数据,学生能深刻地了解到剩饭剩菜的现状,意识到浪费的危害;从而思考成因,尝试设计调查问卷;根据调查问卷的填写和收集,学会描述数据;最后通过数据分析,完善午餐设计。让数据看得见,让数据有得用,让小小的数据发挥出大大的能量。一份份餐单,让数据活了起来,也给本次课程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这样的一次探索,让数学知识更有了生活气息,让生活更有了数学味道!(审核: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