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长莺飞,杨柳醉春。春日融融的4月18日上午,博爱小学五楼录播室挨挨挤挤,校区所有语文老师集中于此参加每周四进行的大组教研活动。今年同在三年级执教的王瑞瑞老师和姜涛虹老师,就同一题材的科普类小品文,分别带来《石头书》和《恐龙》两节课,教学艺术在这里施展,思维火花在这里碰撞。
王瑞瑞老师刚刚斩获常州市语文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第一名,在紧张的比赛结束之后,她又马不停蹄地投入到了日常扎实的教学中。她的课堂清新流畅,无论听课老师还是上课学生,课结束后都有一种酣畅淋漓的痛快感。《石头书》是一篇科普小品文,有学生视野所不及的地方,在教学中瑞瑞老师力求生活化和儿童化。所以在词串的挑选问题上瑞瑞老师进行了慎重考虑,分清了层次,由勘探的“探”字引到煤炭和矿物上,最后在多音字教学的环节解释地壳,遵循了孩子们课堂学习的进度。
教学中王老师以孩童的六问为线索,有机串联全文。同时这六个问题又是环环相扣,逐渐深入。她扣住“刨根问底”这个关键词语,将这6个问题用到极致,先是根据课题质疑,再去文中找疑,通过学习解疑,最后重新回到问题上,拓展俗语和古语,让孩子们真正理解这六个问题的联系,为揭示文章主旨铺陈。
课堂的教学板块也十分清晰,通过3次出示了同样的填空题“因为……所以……”,让学生把自己的阅读理解用简洁通顺的语言表达出来,在此基础上,再次引导学生将3句话浓缩成1句简短的话。实际上,最后那一句浓缩的话就是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将达成“锻炼学生概括能力”这一能级目标,无痕地渗透在课堂教学中。王老师用百灵鸟般的嗓音、精妙的教学艺术,给与会老师展示了一堂唯美的中段阅读课,让在场老师啧啧赞叹。
《恐龙》一课也是一篇科普小品文。内容每个人都看的到,含义有心人会知道,但文章的形式很少有人会关注。所以在备课时,姜老师摈弃了以往执教《恐龙》时的广而博,专注于小而精,意图以文本为例,向读学写,学习文本中如何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说明方法描写恐龙的形态特点。在教学中处处彰显教学智慧,善于捕捉课堂生成,如:“百度百科里的介绍读来太枯燥。如何从浩如烟海的文字中获取最重要的信息?今天,我们就以课文为例,来进一步学习如何阅读和写作一篇介绍恐龙的文章。”将学生的生成和课堂的行进有效串联。又如:“找出中心句,圈出关键词,我们便可以快速了解这一段的主要内容,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是学习方法的润物传授。“你发现恐龙的名字和它的特点有什么关系呢?”“能够试着运用书中的方法来介绍它们的特点吗?”这样有效的提问层层递进,一步步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表达方式,目标清晰明确。
课堂精彩纷呈,课后的研讨更是亮点迭出。三年级备课组长朱丽华老师将两节课结合起来,进行了主题为“眼前若有墙,凡墙皆是门”的评课,认为两节学习科普小品文的课有共通之处:1、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2、在趣味链接中进行师生对话。六年级的徐丽霞老师对瑞瑞老师清新的语言,剥笋式刨根问底的教学赞叹不已。五年级姚枫老师提出质疑:平时的课堂能否如今天的课堂般行云流水?设计时要有不和谐的声音吗?说明文的条理清晰,我们要相信孩子,用更大胆的问题激发孩子的质疑能力和自学能力。让孩子在课堂中有机会暴露出自己的问题,为孩子的生长提供平台。王小丽老师肯定两节课教学设计的精巧、细腻,衔接自然地进行随文识字和段落学习,设计无痕,语言训练扎实。
常州市小语教研员朱洁如老师也给予两位青年老师,两位老师的课以充分的肯定。同时提出关注中年级的第一课时的教学,也要有第二课时的预设。朱老师赞赏《石头书》一课中对生字新词的教学,也提出了建设性建议。从词串“川川 磊磊 叔叔”导入,由一首轻快的勘探队之歌,巧妙地引到“勘探”一词的学习,再到“煤炭 矿物 矿石”的词语教学,让孩子们在情境中理解这些离他们生活较远的词。2次刨根问底的学习,也是越“刨”越深刻,使课很有嚼劲。朱老师提醒,教学是要注意,“因为……所以……”的句式导说式学习,不仅要让学生明白石头外形像书,更要逐渐清晰其内涵也像书,所以才是“石头书”。
语文教学有一定的方法,但没有绝对的方法。朱老师欣赏姜涛虹老师混合型文本的教学,也认为这类文本的教学不是只有一种方法,每篇文章的教学都有最佳路径。三年级写文学性的说明文比较难,与其写不如说。老师可以先带学生学好两种恐龙,再进行迁移。可以这样提问:“百科里面怎么介绍的,课文里面怎么介绍的?为什么这么介绍?”让学生从中体会教材中选材的典型和表达的生动。
宋代黄庭坚说:“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推开科普小品文这面结实的墙,我们不仅打开了学生学习的大门,也打开了老师的教学策略之门。春归何处?尽在这一片博爱小语的满园春色之中,让扑面而来的阳光与春色浸润我们的教学之田。(审核:钱舒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