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学校新闻>>校区新闻>>文章内容
着眼内容实质 引领深度学习
——记博爱校区数学组教研活动
发布时间:2019-03-07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姜涛虹


1.JPG


2.JPG


3.JPG


3月6日上午,博爱校区全体数学教师齐聚一堂,如约开展教研活动。四年级的李志琴老师和五年级的郑慧老师分别展示了两节研究课——《常见的数量关系》和《2和5的倍数特征》。常州市教科院副院长潘小福全程参与了本次活动。

注重结构设计  关注方法应用

两个年级的备课组不约而同地采取了“教结构”—“用结构”的教学推进方式。如《常见的数量关系》一课让学生依据生活经验,先从几个购物问题入手,归纳概括得出数学模型:“总价=单价×数量”的数量关系。随后按照相似的学习方法,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行程问题中常见的数量关系:“路程=速度×时间”,同时在比较中理解速度的含义。从一道题的认知上升为一类题,让学生体会常见数量关系的概括性。

《2和5的倍数特征》,学生先探索5的倍数特征,经历了百数表中找5的倍数,观察后提出对5的倍数的特征的猜想,进而扩大范围进一步举例验证,最后得出结论。接下来通过回顾反思5的倍数特征的研究方法,继续探索2的倍数特征。在探索出特征之后不仅让学生知道特征是什么,还从原理上让学生进行进一步思考为什么。

专家引领指导  高效深度学习

评课环节,执教老师自述设计思路,就课堂中呈现的问题,潘院也作出了高位引领。

首先,潘院肯定了两节课在学生学习方法传授方面的成效,老师们应该将“体悟方法——外化方法——应用方法”的过程完整清晰地呈现出来。

其次,潘院指出:《常见的数量关系》的教学应是由学生生活经验出发,再到数学化,最后到生活应用的逻辑过程。学生应该重点理解“单价”和“速度”的意义,掌握找1个单位的量的方法,而不是单位的书写。而数学模型的建立需要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教师应该在课上让学生展现其经验性思维。

对于《2和5的倍数特征》一课,潘院认为举例验证的核心是例证的全面性,而帮助学生掌握举例方法的抓手在于关注例子的分类列举和反例的尝试探索,教师要留给学生时间对自己的列举过程进行完善补充。在学习方法应用方面,潘院认为本节课可以引导学生开展深度学习,即让学生会了解不完全归纳法的局限性以及演绎推理对于数学研究的重要性。

通过此次活动,我们深深地感受到教学内容研究的重要性。有效的学习方法是建立在对教学内容有充分把握的基础上的。在今后的教学中,老师们应该有意识地站在更高位研究教学内容,再关注学法应用,最大限度的为学生提供深度学习空间。(审核:姜涛虹)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