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有点甜
博爱校区 语文 杨柳菁
幸福是什么?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我先来说说自己作为一名教师发现的幸福吧。每天清晨,那群孩子一见到许枫叶老师就飞奔而来紧紧拥抱,许老师脸上洋溢的笑容就是幸福。那天夜晚,静悄悄的校园,为了给徐茵宁老师一个惊喜,孩子们特意在老师下班后来到教室精心布置,第二天茵宁老师眼睛里闪闪的泪光就是幸福。我相信,在坐的各位老师身上也有很多类似这样的幸福瞬间。然而,在我刚刚参加工作时,却一点也不感觉幸福,甚至还感到有一点儿苦。
三年前,我成为了博爱小学的一名教师。从学生到教师,身份的骤然转变让我有点手足无措。至今还记得学生体验日前一天有位家长来学校确认信息时看到我说:“哟,现在的老师这么年轻啊!”语气中透露着不信任、眼神中流露着怀疑。她说得对,当时的我是年轻,没有教学经验,但我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让自己变得优秀起来。
刚参加工作,除了白天正常的教学工作外,晚上回家后还要手写教案、备课、和家长沟通交流。当朋友们说你做老师多幸福啊,我也曾向他们抱怨每天除了睡觉的时间都在工作,哪里幸福啊?后来回想起来,幸福其实就是掺杂在教学、备课、和家长们沟通交流的点点滴滴中的。
一点微甜
《幸福比优秀更重要》的第一篇文章《是否保持着最初的童心》中李镇西老师就描述了第一天走进乐山一中校园的情景。他一直记着第一次走向教室时学生的问好声。他说:“那一刻,我的眼前春暖花开。”我也一直记得那个第一个对我说“老师好”的男孩,正是那声“老师好”让我紧张的心稍稍放松。之后的每一天,每个孩子都会和我问好,每一声“老师”“老师好”都变成了我工作的动力,看到他们纯真的笑脸,我的心情都会特别好。不管是回家后和家里人的交谈还是平时和朋友的聊天话题,都离不开班里的孩子。
李镇西老师说:“孩子们喜欢我,是因为我也很喜欢他们。而这种喜欢正是我当年踏进校园最原始最朴素的原因。”一年级的孩子们小,总是在耳边叽叽喳喳,我不能说自己爱这叽叽喳喳声入迷,但我喜欢他们。我帮小女孩扎小辫儿、带小男孩去洗小脏手、为孩子们在教室过生日、每一个和他们相关的节日都认真对待······时间长了,我也深深体会到了孩子们对我的喜欢。因为单纯,所以快乐。
作为教师的第一年,和孩子们的互相喜欢让幸福有点微甜。
二点清甜
孩子们喜欢我,我也喜欢他们,把这份喜欢带到工作中,我发现也是很有乐趣的。全课程的课本上有很多儿童诗和儿童歌曲,韦晶校长在每天放学后的级部会议上带领老师们伴着歌曲学跳舞,我把视频拍下来回家后反复练习,第二天再带着孩子们学,每天的晨诵课都是热热闹闹的、充满了仪式感。慢慢的,我发现自己平时嘴巴里哼的就是这些歌曲,。我自己也开始为一些诗歌创编动作,也带着孩子们创编,诗歌不再枯燥无味,孩子们也不需要死记硬背了。就这样不管是备课,还是上课,都变得有趣起来。
除了备课上课变得有趣,就连平时的工作也变得充实、美好起来。李镇西老师说他的一生就两个字:享受。他享受自己的职业、享受教育。加入全课程后,我和徐茵宁、戴欣老师经常会聚在一起谈论课程、交流备课体验。我们绞尽脑汁地为课程设计各种各样的活动、完成设计后一遍一遍的修改,最后活动呈现出了好的状态,孩子们开心,大家都很欣喜。我想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是在享受教育、享受教师这个职业给我们带来的快乐。
作为教师的第二年,享受教育让幸福有点清甜。
三点甘甜
《幸福比优秀更重要》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篇文章是《童心万岁》,没有任何批评的话语,而是循循善诱,用触及心灵的的一堂课让孩子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在李老师做班主任期间,周末的时候也与孩子们呆在一起。李老师一直善良、正直、勤奋教育和勉励孩子们,和孩子们和谐共处,建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他与孩子们取班名、定班规、制班徽、写班歌。孩子们毕业后深深记着这位可敬可亲的李老师,隔三差五的搞同学聚会都请来了李老师。我再次体会到,原来,教育无需那么功利,教育守住本真乃是底线。我不得不佩服李老师。
刚加入全课程的时候,韦晶校长就建议大家写教育故事,把平时工作中的点点滴滴记录下来。看了李镇西老师的书后,我再次翻看这三年的点点滴滴:《与未来星的初次见面》中那个略显羞涩的杨柳老师和那群天真可爱的孩子;《大卫不可以》中和孩子们一起学习“宽容他人、保持善良”的品质,《财富》中感悟到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甜嘴巴娃》中孩子们学会的“发自内心的主动问好”;《我们的变化》中孩子们那些美好的改变;《小星星事件》中的给犯错孩子的“小台阶”······就是这一个一个教育小故事记录着我与孩子们之间的情谊。希望在未来的教学工作中,我也能继续向李老师学习,善良、正直、勤奋教育和勉励孩子们。
作为教师的第三年,点点回忆让幸福有点甘甜。
李镇西老师说:“职业倦怠往往体现为不再激动,不再欣喜,校园的一切对你来说,都司空见惯,都麻木不仁,一切都是‘就那样’。”我希望自己永远都不会有职业倦怠,而是时刻保持着最初的童心,把教育当作我永远的“初恋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