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运动中收获知识,快乐成长
2018年11月2日,延迟了一周的秋季运动会终于顺利举行啦,此次运动会上最精彩的莫过于四年级的团体项目——“穿越火线”啦!只听裁判员一声哨响,第一名运动员就飞也似的冲了出去,旁边的拉拉队员也冲到比赛区域边上,高举着加油牌,扯着嗓子喊:“四(1)班加油,四(1)班加油,快快快,冲冲冲!”就这样,参赛运动员在紧张的比赛中狂追猛赶,拉拉队员在一侧或陪跑,或跳跃着,或呐喊助威。比赛结束了,但孩子们的心情尚未平复,一个个跑过来跟我说,“李老师,我刚刚太紧张了,生怕我们班落后,于是轮到我时就拼命的跑,到现在还心跳加速呢!”“我也是,你摸摸,我的小心脏扑通扑通跳的可快了呢!”“我的脸到现在还红得跟苹果一样。”“是啊,孩子们,刚刚你们或跑或跳,都在做着剧烈的运动,这些运动会让你的身体产生一定的变化,那运动到底会对身体的哪些方面产生影响,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去探索吧!
我们四年级的主题课程——“运动与身体的变化”,就是在学生经历了精彩纷呈的运动会的基础上展开的。“运动后身体会发生哪些变化”这一问题来源于学生日常生活,是学生熟悉且感兴趣的话题。针对数学,我们设置了如下的课程目标:1.使学生经历探索运动前后脉搏跳动变化规律的过程,感受通过实验收集数据的一般方法,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积累一些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数学思维能力和数据分析观念。2.使学生经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体会平均数在数据分析过程中的作用。3.使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培养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意识,体验参与活动的乐趣,增强学习自信心。
有了目标,我们的课程就正式拉开序幕啦!先是提问环节——你知道在运动后身体会发生哪些变化吗?“身上会发热,出汗,脸红。”“呼吸会急促。”“脉搏会加快。” “运动对脉搏会有怎样的影响呢?”顺利成章的进入实验讨论环节,实验之前,先通过老师的示范,教会学生正确计时和测量1分钟脉搏次数的方法,并提醒学生用最快的速度完成规定的动作,以保证实验在相对一致的环境和条件下进行,再让学生每4人一组,先测出运动前1分钟脉搏的次数,原地高抬腿30秒后再测出1分钟脉搏的次数,休息两分钟后再测出脉搏的次数,把每次数据记录下来并算出平均数。紧接着让学生对刚才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比较,初步发现由运动而引起的脉搏变化的规律。“不同的运动方式对脉搏会有不同的影响吗?”选择另外一项运动,继续按之前的方式进行研究,从而发现运动会引起脉搏加快,且脉搏加快的程度与运动量的大小呈正比关系。通过这次活动,一方面让学生了解了体育课上每分钟脉搏次数达到多少较为合适,帮助学生了解科学安排体育锻炼运动量的生活常识,另一方面又给予了学生充分的自主活动的时空,让学生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了认识与体验、经验与体会。
本次课程将体育课上的运动与数学课上的统计知识完美的融合在一起,给学生带来了不一样的经历和体会,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调动了广大学生的积极性。一个个问题从学生的脑袋中“蹦出来”,又让他们自己内部消化解决了,学生惊喜的发现,原来数学课也可以锻炼身体,体育课也可以学到数学知识,学科与学科之间是相通的。大家在运动中收获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