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辅助栏目>>归档栏目>>智慧老班>>德育论文>>文章内容
我的德育故事(龙锦三年级 刘颖婷)
发布时间:2019-01-16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

让数学故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花

刘颖婷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各种新兴教学模式不断涌现,目前数学故事这一可视化教育叙事手段被广泛应用到我国小学课堂中,有效解决了数学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综上,本文中笔者以数学故事为切入点,分析数学故事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积极意义,通过数学故事的具体应用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组成一个有机整体,提高课堂的质量和效率。

关键词:数学故事 小学教学

数学作为一门对逻辑性和推理能力要求较高的学科,小学生往往由于自身未健全的逻辑思维而望而生畏。当前素质教育正全面普及,数学成为联系生产生活的重要纽带,数学素养的培养也成为教学中极为重要的内容。数学故事在传统课堂中的应用,能够将数学中复杂的问题转换为一幅画,将所有零散的数学知识点串联起来,学生对着这种多元化的教学形式所吸引,在短时间内理解知识,将数学知识活学活用。

一、数字故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的积极意义

1、改革传统教学形式

小学数学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过于强调记忆书本知识点,没有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在长期单一的教学刺激下,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对于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不强,这也是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数学故事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为小学教学改革供了转机。学生被丰富有趣的数学故事所吸引,产生探索的欲望和信心,从而帮助教师顺利开展教学,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

2、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由于数学故事所独有的特点,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快速增长,这对小学生学习过程中精神的提高、课堂氛围的活跃都能起到较好的辅助作用。数学故事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问题识别能力,还能够对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分析推理能力进行较好的培养,这就使得数学课堂能够采用更为符合学生的个性发展的策略进行教学,实现师生之间的亲密交流。

3、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数字故事本身能够帮助教师实现教学目标的细化、教学过程的监督、教学资料的丰富,同时这一教学方式本身又能够作为一面镜子对学生的反应进行及时的反馈,这对于课堂教学的展开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数学故事借助趣味性的课外知识,将单一的数学知识串联起来,它也更考验教师对于知识的合理编排能力、对于教学组织的应变能力,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故事的具体应用

1、利用数学故事创设课堂情境

小学数学课堂中,导入是首要也是及其重要的教学环节,导入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后续教学的推进。使用数学故事进行课堂导入可以情景再现,将学生所要学习的知识点与情景有效结合,让学生保持轻松愉悦的心情进行知识探索,加之教师的帮助与指导,能够让学生将数学知识与故事相连接,提高学习效率。比如:在学习“100以内的连加、连减”时,教师就可以利用故事进行导入,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路上经过一个果园,果树上一共有76个苹果,悟空摘了25个,八戒摘了18个,果树上还剩多少个果子? 孙悟空是小学生都熟悉的英雄人物,小学生的兴趣比较高,借此进行数学学习,更好帮助学生理解运算的算法和算理。在学习“圆的周长”时,教师播放已经准备好的故事作品 《偷懒的小黑猫》,将学生引入教学情境中,故事讲述的是两只小猫相约每天起床去自己家边的圆形蘑菇屋锻炼晨跑一圈,但是每天白猫都要跑1个小时,而速度基本相同的黑猫只要跑10分钟,小朋友你们知道原因吗?图文并茂的数字故事一下子吸引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在故事讲完后教师进行周长概念的讲解,学生就能够自然而然结合刚刚欣赏的故事进行理解,同时感悟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

2、利用数字故事讲述数学知识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数学教材往往会对一些数学的小知识,如圆周率的发现、乘号的来历、分数线的演变历史等进行介绍,但这种介绍大多以文字形式为主,所配的插图也取自历史久远的黑白照,大部分小学生对这类内容不感兴趣,效果往往适得其反。而如果教师能够别出心裁地应用数字故事穿插介绍这类知识,在很大程度上就能够缓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压力,帮助学生在悠久的数学发展中真正爱上这一门学科。比如:在“认识分数”中,教师就可以通过数学故事《历史上的分数线》进行分数线的讲解,在介绍的过程中,故事作品通过其中一个个生动活泼的动画人物形象对分数线的产生、演变、发展、作用这四个方面进行讲解,用风趣幽默的独白形式短时间内帮助学生对分数线的发展史进行了全面的了解,这样才能够真正实现小学数学课有效性的稳步提升。比如:在“圆的周长”中,一般涉及到以下内容:第一、数学符号,如π,第二、数学家的故事,如祖冲之、华罗庚,第三、演变历史,如圆的周长公式的推导历程。

3、利用数字故事复习知识点

数学复习课一般比较枯燥乏味,教师一般会选择口头描述与板书计算相结合帮助学生复习所学重难点,但由于小学生本身逻辑思维的薄弱与学习兴趣的逐渐缺失,传统的复习方法有时反而事倍功半。而故事往往浅显易懂,存在一定的趣味性和关联性,记忆也较为轻松,教师可以将重点与难点进行总结,并将其串联成数学故事,这样就能够保证学生在复习兴趣良好的前提下回顾旧知,连贯记忆知识点,在头脑中自主形成知识体系。比如:复习“有余数的除法”时,教师利用数学故事《超市中的除法》将课本中有关除法的知识串联起来,该数字故事首先利用“将16个西红柿平均分在2个篮子里”的问题帮助学生回忆除法的概念,接着提高问题难度,通过“把16个西红柿平均分在3个篮子里”引出除不尽的除法问题,从而进行余数概念的复习,最后提出“妈妈买了32根茄子,根据32÷4=8编一道实际问题”这个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根据所学进行创造性编题。一个个难度递增的问题帮助学生进行阶梯性的数学知识复习,更好地提高复习的有效性。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数学故事作为一种可视化的教育叙事手段,凭借其丰富的色彩、活泼的动画、有趣的配音广受学生欢迎。数学故事的应用不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从而全面深入地理解教材,高效率地完成教学目标。同时教师也需要理清主次、辩证分析,数学故事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不能单纯依靠它活跃课堂氛围,喧宾夺主,弱化课本重难点的教学。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