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辅助栏目>>归档栏目>>智慧老班>>德育论文>>文章内容
德育论文 三年级 张靖
发布时间:2019-01-11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

关键词一:享受

无论是教育工作,还是任何一项赖以生计的职业,若无半分喜悦享受,那注定是痛苦的。所以我要讲的第一个关键词就是“享受”,李镇西先生的《幸福比优秀更重要》中常常谈到这个词,刚开始读这本书可以理解他对教育事业的喜爱,但是却没有办法真真切切体会到他做这么多无关紧要的事情是为了什么,只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出他对每件事情的态度,但是细想来把这种态度结合我们的教学工作好像也未尝不可。这里的享受我又想分两个方面来谈:

1、享受工作的挑战:看到书中李镇西先生十分喜欢读书和写作,这本书就是他从多年前开始记录的小事中挑选出来汇编而成的,但试问一下自己,每一次写报道、教学反思、活动方案,哪次是怀着喜悦之情写的,好像没有,所以往往这就是工作中的累赘。但是李镇西先生却十分看重工作中的这些任务和挑战,比如写作是为了积累心得和他人共勉而不是为了论文,比如教重点班级是为了教后进班换来教育实验的挑战。好比我们生活中也会去健身、学油画、学外语不断充实自己的业余生活,何况是工作,没有挑战也是毫无激情。但是李镇西先生的境界还是太高,我不奢望企及他的高度,但是读完书后确实给我的工作注入了一剂强心剂,忙忙碌碌一早没得上厕所的医务人员、危及生命安全的警务人员,都是比教师更辛苦的职业,但每行每业都能找到职业幸福感。

2、享受学生的回馈:孩子是最天真、最单纯的存在,与他们相处大多是没有压力的。孩子们或活泼,或胆小,或调皮,或懂事,他们身上有人性最原始的状态,在书中我发现李老师深受学生们的喜爱,那一定是他在某个时刻是吸引学生的,所以孩子给他的反馈是我喜欢这个老师。记得书中一开始讲他刚刚入职时的一声“老师好”,他到现在都记忆犹新,这就是他享受与学生相处带来的幸福感。我刚入职时站在怡康校门口值班时,见到来来往往,自己班级的或是不认识的孩子向我打招呼,也是幸福感满满的,不过当时并没有体悟到这就是职业幸福感,看到李老师写在这书中才把心里的一丝喜悦激发出来。课件站在楼道里值班,也有在我这兴趣选修的孩子跑过来和我聊天,心想这也应该是我某个瞬间给予他们信任感才会有这样的畅所欲言吧。刚担任一年级教师时,因为是全课程包班,坐在教室里办公,一下课就有叽叽喳喳的声音穿过耳膜,有时候晚上睡觉都能隐隐约约听到这窸窸窣窣的声音,挺不自在的,有一天我就把手上的事情放下,就坐在一旁认真听他们的叽叽喳喳,细听下来不仅有他们的天马行空、奇思妙想,还有他们对班级的建议,对老师的关心。加入他们,聆听他们,好像他们更愿意去说去表达,享受与学生相处的时光真的要比木讷地教书育人有趣的多。现在也有许多孩子比较早熟,有点放荡不羁,但是相处下来其实他们都很聪明,这样的孩子更要多多与他交流,但是交流的时候就需要我们足够机智地与他们的小聪明周旋了。

关键词二:用心

说到用心,真的很佩服李镇西先生在文中讲到的种种,他全身心地投入到他的教育工作中创造出一个个属于自己和孩子们的珍贵碎片,比如充满理想的班名——未来班;特邀谷建芬老师作曲的班诗,;比如和学生在冬天的峨眉山雪地上摆成一班两个大字;用学校的银杏树树叶制成书签送给学生等等,都是他精心设计,富有情感的活动。看到这些片段,我也联想到我的搭班老师顾娟老师,她就是这么一个用心的教师,让孩子们每一天都过得很充实的教师,比如第一天开学时,他就告诉我要和每一个进班级的孩子留影纪念,果然在给每个孩子过生日课程时,PPT上都会出现这一张张开学初的宝贵照片;在二年级时,她早早就为六一儿童节做准备,她希望给每个孩子一个记忆犹新的节日,所以她找来一堆白石子,哪个孩子进步了就把心愿石送给他,然后待他写完后秘密地还到老师这里,等六一儿童节的时候尽量帮每一个孩子完成心愿;还有每个节日他都带着孩子们熟悉我们的传统文化习俗,重阳节更是请来了爷爷奶奶教孩子们裹粽子,编网袋;元旦那会请了爸爸妈妈教孩子们包饺子,揉元宵,她的精心不是一蹴而就、心血来潮,而是在平时就时时刻刻心系孩子,从他身上我也学到了许多,最明显的一点是我学会了记录生活,给孩子们带去珍贵的回忆,运动会上的剪影、春游时的意气风发、每学期末的幻灯片剪辑等都是简单却最珍贵的,等孩子们到五六年级时再回首看这些照片,相信他们也会感慨和老师一起度过了这么多有意义的时光。

刚刚说的是对待学生的用心,在自己的专业素养上也不能懈怠,李镇西先生在《得失寸心知》这一篇短文中记录了执教一堂公开课的回顾与剖析,从接到上公开课的消息到如何研究上这节课,找原作者交流再到执教后反思写得洋洋洒洒,却越品越在理,一位大家能如此斟酌自己的课堂,更何况我呢!有的时候课多,无法在学校完成教学反思,今天的反思留到明天其实已经写不出什么内容了,但是刚下课那会是最有感触的,有的课没有上过,第一次下来多多少少会有一点遗憾,等教学第二个班级就要机动地进行修改,这就是上课的一个反思,第二节课后一定会有更多的感触,及时记录这些想法其实对后面的课堂影响很大。在借阅我们学校的老教材时,也能看到我们学校其他老师的涂涂改改,这也是很好的资源,用心去学真的会有很多值得一学的东西。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