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辅助栏目>>归档栏目>>智慧老班>>德育论文>>文章内容
德育论文(王曦宁)
发布时间:2018-06-28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

 德育论文

   王曦宁

(一)“一根钉子”—— 生活现象孕育教育智慧

语文课上,我正与学生沉浸于课文的美妙情境中,忽听“哧啦”一声,新买的羽绒服被讲台上的钉子划破了一块。当时我那个心疼啊,可面对学生又不能表现出来,只能打落牙齿往肚子里咽。

下了课,我气呼呼地找到了“罪魁祸首”——讲台一侧暴露在外的一段螺丝钉。黑乎乎的一段露在木板外,似乎在嘲笑我这个“倒霉蛋”。仔细端详了一下,竟发现有点眼熟,这不是我一早就发觉的一处“隐患”吗?顿时,我的气恼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不尽的懊悔:原来我早就发现它的存在,并且明了它的危害,可迟迟没有采取措施消除隐患。看来我罪有应得,幸好没有对孩子们构成伤害,否则我的“罪过”可大了。亡羊补牢,犹未晚也。我随即用透明胶将其包起,让它再也不祸害他人。

看来,有些时候发现了问题应该及时解决,否则“后患无穷”。人人都有惰性,但在关键问题上应雷厉风行。我常常在工作中遇到一些小问题:某一学生交不上作业;某两个孩子闹了矛盾;某一个孩子这两天无精打采……我明知一定要尽快解决,以免小事转化成大事,但常常抱有侥幸心理,一拖再拖,“漏洞”越来越大,最后影响整个班级和自己的工作,这都是令人遗憾的,早知如此,为何不早就拔掉这颗“钉子”呢?

当我发现翻看了许多教育书籍,发现他们都无法给我具体地指引时,我选择了到生活中去寻找教育的智慧。像《一根钉子》这个真实的故事,给了我反思自己教育思想和行为的机会。我不会在像以前那样,划破心爱的衣服只会心疼。那根钉子似乎拨动了思考的弦,使我下决心拔掉教育行为中的许多钉子。

是的,生活中的教育智慧无穷无尽。

当我带领学生学飞跳时,我领悟到“技能是不能教的,而是熟能生巧练出来的。”

当我跟教练学游泳时,我明白了“当学习遇到困难时,越打击越糟,越鼓励越行。”

当我在小河边散步时,我联想到“孩子就是一条河流,当他欢乐地流淌时,我们应该用歌声鼓励他向前,向前……”

……

(二)“‘糊涂’的爱给糊涂的你”—— 教育情境催生教育智慧

大家可能都有这样的经验,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我们往往不能停顿下来进行反思,分析情况,仔细考虑各种可能的选择,决定最佳的行动方案,然后付诸行动。因此我们必须时时反思我们在教育情境中的所作所为。

【事件1】某日,班里一学生来找我,说自己的文具盒被人偷了。我一听,怒从心起,随即赶到班里,大张旗鼓地抓起“贼”来。一时间,学生们人人自危,惟恐被列为怀疑对象,对我的询问自然是三缄其口。闹腾了半天,一无所获。

【事件2】又一日,一学生对我说自己刚买的一本书不见了。到班里后,我并没有急着“翻箱倒柜”,也没有进行“三堂会审”,试图找出那个顺手牵羊的人。而是对学生说了这样一番话:“同学们,某同学买的书不见了,如果是谁借了去看,请尽快归还,你看她多着急!”说完,我便若无其事地和其他学生说起话来。不一会,丢书的学生来告诉我:书回来了,不知是谁放在她的桌上了。

两次物品丢失事件,性质相同,结局却不一样。这不禁令人感慨:作为一个经常与学生打交道的班主任,对他们的心思,你不得不去好好揣摩一番。小孩子也有自尊,也要面子,也许他是因为一时贪念,但既然拿了,就已作好抵死不认帐的心理准备。这时,如果你去“审问”,他会来个“打死我也不说”,反正证据不足。因为一旦自己承认了,就将在同学中颜面扫地,从此背上“小偷”的恶名。由此可想而知,为何我会在“事件1”中“出师不利”了!

有了“前车之鉴”,所以我在处理“事件2”时一改上次的冲动,采用心理战术。小孩子不是好面子吗?好,我给你留点面子,绝口不提一个“偷”字,只说是借去的,或是捡到的,让他“还”也“还”得理直气壮。再以情动人,极力陈述失主的焦急与伤心难过,让拿的人自己心生愧疚,进而顺着台阶将东西拿出来。只要东西能“完璧归赵”,我就不再深入追究。其实,话说回来,孩子毕竟是孩子,又有几个是大奸大恶之徒呢?

作为教师,育人是一门艺术,在学生一时糊涂犯了错,不是把他推向恶的泥潭,而是思考如何点燃他善的火焰,让他做个心中无污垢的人,堂堂正正做一辈子大写的人。这是我们的责任。

用教育智慧的角度审视我的教育行为,我很骄傲:我进步了,变得有智慧了。在第一个情境中,我失去了适当行动的教育机会。但是,我从这个经验中得到了教训和启示。我对自己第一次的冒失行为作了反思,也对小学生拿同伴的物品作了反思,选择了更加富有教育意义的智慧取向。我想,用这种方法处理日常的教育问题,使我更像一位教育者,而不是教书匠。

(三)“别‘逼’孩子做好事”—— 教育常规创造教育智慧

在我们学校的日常生活中,学生老师的活动都是被常规化的。新课程改革推进到今天,我们越来越意识到改革教育教学常规势在必行。作为班主任,我也思考着怎样来改进一些教育教学中的习惯和常规。

我翻开了一年前一次失败的教育尝试:

为了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前一段时间在班里实行值日班长制。一时间,学生们的情绪空前高涨,人人都争当值日班长。我也煞有介事地与学生们讨论了一系列实行的方案,制定了班规。我还特意准备了一本“值日班长记事簿”,让他们记载每日班里的“重大事件”,并一再强调:多记好人好事。

几天下来,我翻了翻记事簿,不免有些遗憾:违纪行为一大串,好人好事没几件。无奈之余,我只好跟学生约定:凡做好事者,必有小小的奖励。你可别说,这招还真灵验。一星期下来,好人好事层出不穷。这可把我乐坏了!虽然一下子奖掉好多奖品,但只要学生人人争做好事,我希望他们多为他人着想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就这样,每天都有好事出现,每天我都会及时给予奖励。直到有一天……

这一天,我像往常一样请值日班长将好人好事当众宣读,并准备奖励。这时,班里有几个学生在小声地嘀咕着……从他们的话里,我听出了大概的意思:有人做好事就是为了得到老师的奖励。比如帮助了别人,还特意叫被帮助的人到值日班长那儿为自己记上一笔。听了学生的议论,我的心里很不是滋味,这样的结果并不是我希望的。

现在看起来,这种做法是愚蠢的。学生为什么要做好事呢?因为帮助别人是人的天性,帮助了别人所得的快乐是由衷的。当孩子做了一件好事,他内心所洋溢的快乐是别人无法体察的,也绝对不是物质所能替代的。我用物质去 “逼”着他们去做好事,还以物质奖励去“诱惑”他们,违反了基本的教育原则。

我提笔在教育日记上写下了我新的想法和做法:

由此我想到学校的管理,老师们在工作中有好的表现,校领导们都在周前会上毫不吝惜地加以赞扬,被表扬的老师感觉到被尊重,感觉到自身价值被肯定,内心充满了喜悦和满足。长此以往,大家都以做好每件事为荣,并且人人不甘落后,学校也就形成了一种良好的教学氛围。看来一厢情愿地要求学生做一个多么高尚的人是不现实的,而且有点急于求成,在学生良好品质的养成方面,还得慢慢引导才是。

我决定在每周星期二的晨会课上,把孩子一周来的好的行为集中表扬,让他们感觉到做好事是一件被大家尊敬的事,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当人人都以做好事为荣,班上做好事成为风气,我这个班主任也就成功了。

我对“常规化的和习惯性的行为也能充满教育智慧”有三点体悟:一是不断积累符合教育原则的行为,并使之稳定。如在全班同学没有全部注意听课之前不开讲;当全班同学变得不安时,我会习惯性地降低嗓门和放慢语速。二是不断反思已存在的习惯和日常规范中,哪些是不符合教育原则的。并尝试着改进它。三是不断揣摩和学习优秀教师的智慧行为,如为什么他的一个简单的眼神就让吵吵嚷嚷的孩子们静下来,为什么他能用一个意味深长的微笑激发起孩子的兴趣。

(四)“蚂蚁的‘舞蹈’”—— 人格魅力丰富教育智慧

校长常说,要以老师的人格魅力来教育学生。我带了一届最满意的学生后,我领悟了这句话的深意。我想单举人格魅力中幽默这一点,来与大家分享我的经历和收获。

一日批到某生作业,发觉上面字小如蚂蚁,且在格子中排列成规则的波浪形,顿觉不可思议。随即叫来该学生,并神秘地凑近跟他说:“刚才,老师发现一件怪事。”生大惑不解。我“贼贼一笑”,告之:“你看,蚂蚁居然在你本子上大跳集体舞,而且队列变化如波浪,真乃天下第一怪事!”学生定睛一看,也忍俊不禁,飞快地从我手中夺过,重写去了!

对我来说,机智的幽默有着重要的意义,因为我在学生心目中一直很严肃,甚至刻板。但当我改变的时候,我发现幽默感是有益于重建和平衡师生间良好关系的力量。两个事例中的幽默是一种机智地告诉孩子真相的方式。它在师生之间营造一种轻松、友好、开诚布公、相互体谅的气氛。当整个班级的孩子一起大笑时,这笑声就似乎用一种团体感、集体感温暖了我们共享的空间。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通常我们可以区分两种幽默:机智型的幽默,积极而能创造出开诚布公和更多的可能性;嘲弄型的幽默,用讽刺、挖苦来伤害学生,后者的幽默绝不是智慧,而是一种反教育行为。

我觉得每一位老师都应该有种幽默感,它是一种反思型教育智慧的结晶。我的理解是,学习以一种幽默感看待孩子,看待教育,看待生活。借此提升自身人格魅力,丰富教育智慧。

教育智慧是什么?我觉得是一种敏感的聆听和观察;是基于平等的理解和等待;是勇于反思和坚定的行动;是教师不断地自我丰富和充实。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