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话教育的技巧
1、心中有底,明确目的
跟学生进行一次个别谈话,就像是上一堂课,老师首先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是要找出学习成绩徘徊不前的原因,还是要分析同学关系不够融洽的关键?是要批评某个缺点,还是要提醒注意某个倾向?对此,在谈话前老师必须心中有底,谈话一开始就应向学生开宗明义,亮出主旨,不要拐弯抹角是学生听得一头雾水。在谈话前老师要尽可能多地掌握学生情况,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如有的学生性格外向,易激动,所以谈话时教师就需要较委婉的加以指正,循循善诱,以正面诱导为主。同时"心中有底"更重要的是谈话前要了解事实、动向,才能把握分寸,有理有节地进行谈话,如果只是道听途说,偏听偏信,捕风捉影,盲目地或想当然地高谈阔论,想以此来教化学生,就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2、择时择地,拉近距离
大家都有这样的体会,谈话的地点不同,给人的感觉就不一样。班主任谈话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根据不同的谈话对象、目的、内容,选择恰当的谈话地点。
一般情况下,班主任在办公室里与学生谈话居多。在办公室里谈话,给人的感觉是比较正经、严肃、认真。尤其对那些严重违反课堂纪律的同学,叫到办公室里来谈,进行批评教育,会让他无形中觉得事情的严重性,从而有助于他认识错误,加速解决问题的进程。
如果班主任想接近学生,想掏出学生的心里话,那么在办公室里交谈就不太合适,他们会感觉到一定的压力。特别是还有其他教师在场,更会使他心里紧张。我和学生进行谈话的场所就在教室边上的走廊,因为我们班级在最边上,走廊上很少有其他班级同学经过。我认为这样的场合有利于我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有助于驱散学生的烦恼,解开新中的疑惑,在不留痕迹的教育中对学生施以正面的有力影响。
而与学生谈话时的距离也十分重要。美国心理学家萨默的实验表明,两个人能进行轻松谈话的最佳距离不超过5.5英尺。这个距离用在教师和学生的谈话中,也很有实际意义,不少教师在与学生谈话时,不注意双方所处的距离。如教师坐在讲台上,学生站在讲台下,好似学生在受审,这种“盛气凌人”的做法,会增大学生获取教师爱生之情信息的难度,客观上拉大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双方难以长谈、深谈,甚至会造成学生的自卑感和抵触情绪。因此,师生谈话时应站得近一点,促膝交谈,平起平坐,这样自觉不自觉地缩短了彼此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学生感到教师可亲可近,从而“亲其师,信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