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便有教育之道
徐丽霞
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领导者,组织者和实施者。作为班主任,每天对视的,是几十双渴求知识的眼睛;每天感受的,是几十颗等待滋润的心灵。如何让这一双双眼睛充满智慧之光?怎样使这一颗颗心灵健康成长?这不仅需要班主任具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更需要班主任具备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
从事班主任工作这些年来,我体会到其中的琐碎与劳苦,但也享受着甘为人师的快乐和幸福。以人为本,始终把学生当成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揣着对生命的理解、尊重和负责,我时时提醒自己,做一个纯粹的教师,用“心”去浇灌这爱的事业。
一、知人善用,任人唯贤
从小就喜欢写软笔字,也曾经潜心钻研过书写技巧,知道执笔时五个手指都不闲着:压、勾、格、抵,齐心协力,方能写出飘逸自如的书法作品。
以此为喻,不由地把写字之法引进到班级管理中来。
班级有位特殊孩子小C,可以说全校师生人人皆知。作为一个教育者,应该摘除有色眼镜,看到每个孩子人格上都是平等的,享有一样的权利,一样的尊严。与其抱着戒备心理命令他循规蹈矩,还不如花点时间观察、研究他。
小C,是个很爱读书的男孩,只要捧起一本好书,就能津津有味地读上一天,并且推荐别人也来读一读,乐此不疲;他动听的嗓音,也时常温暖着同学和老师们的心田……他其实很会学习,也很有实力,只要上课认真听讲,就能考个不错的成绩。但是他学习实在太缺乏耐心,如果他能用上你百分之八十的努力,我相信,他能够变得很优秀!
为了锻炼小C的责任感,我让他负责班级书架,他也有做的好的时候,但也常常出状况。但每每自己生气时,我总会呷口茶,靠上椅背,沉思班级现状,想着让每个学生有机会把自己的优点亮出来,各司其职,各尽其能,提高了自己,管好了班级。忽见桌上笔筒里的“双羊湖笔”,一笑:练字和教管,不是有同工异曲之妙?
二、少打报告,甘当听者
现代科技的发展,使人与人之间“见面”的方式越来越快捷,越来越时尚。打电话、致短信、聊QQ,发邮件……所以,班主任和家长之间的电话也变得频繁起来,其中不乏告状和诉苦的内容。
曾经有过一件事:
只要一下课,一个叫小依的小女孩就忙活开了:长长的、窄窄的五彩纸条,被她嫩嘟嘟的小手欢快地翻来折去。不多时,便成了一只小巧闪亮的“幸运星”。托在手心里,小依长长地吁了一口气,又盯着愣了一会儿,似乎在思索什么。随即,她又从抽屉里捧出一只玻璃瓶,里面已经装了半瓶花花绿绿的“幸运星”。指尖捉着这一颗,小心地放进去,生怕摔碎了。塞上盖,美美地摇了摇:瓶里的幸运星又多了一颗。
神情这样地专注,反倒让我想起小依几天来的作业:潦潦的字迹,一看就是草率、敷衍了事。更让我吃惊的是,这次双休日,一向乖巧的她,竟然没有做作业。原来,心思全跑到这玩意儿上来了。
看在眼里,愠在心中,我立即给小依的妈妈发了条短信:近段时间,孩子完成作业的态度比较马虎,请家长加强监督与指导。
不多时,手机响了,显示的是外地的长途号码。我很纳闷:会是谁?迟迟疑疑中,铃声还在继续。接通了,立刻传来一位男性沉重沙哑而陌生的声音:“何老师,我是小依的爸爸,我给她妈正在北京看病……何老师,她妈快不行了……”电话那一头哽噎着:“何老师,拜托你,把小依当成自己的女儿一样管教吧,我们现在实在照料不到她,对不起啊……”
我真粗心!想起来了,刚开学时,小依说她妈病了,没钱买曹文轩的儿童文学;小依在课间还有意无意地告诉我,现在,她舅舅从安徽老家来照顾她的饮食起居。这时,我的眼前忽然晃动着小依妈娇小的身影,她脸上挂着母性特有的温柔的笑,那么真切。怎么现在就病了呢?而且病得这样厉害。
“啊,不,……”我变得有些语无伦次,“真不好意思,打扰你们了,你陪小依的妈妈好好看病吧。放心,你们的孩子很懂事,只是一点点小问题……”我的声音涩了,怕自己控制不了,急急地掐了电话。
感谢我们生活的时代,一个电话、一个短信让我们和家长近在咫尺。我们之间是接近了距离,却和孩子划开了一道鸿沟。
我真后悔!这一天,我认定自己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怎么就不面对面地先和孩子沟通呢?听听孩子想说的话,知道孩子想做的事。这样的一条信息,是和家长在交流孩子的学习吗?对她病重的母亲、揪心的父亲,该是多么沉重的一击。对于这个不幸的家庭,无异于雪上加霜。
我能为他们做些什么呢?课间,我把小依叫到了跟前。“小依,幸运星,真漂亮!折了多少啦?”她像一只受惊的小鹿,惶恐地看着我。“老师,我不是故意不做作业的。我想多折几只,等妈妈从北京回来的时候,送给她。”小依抽泣着,“舅舅说,妈妈现在瘦得只剩下一副骨架了,我想妈妈。”
现在社会,太平盛世,人人安居乐业。但面前这个伤心的孩子却泪流满面,柔弱的双肩因为哭泣而一抖一抖。是否能用“可怜”来形容她呢?不,她不需要大家的怜悯,我要让孩子学着坚强。
从那以后,我把小依放在了心里。课间,看着孩子趴在桌上默不作声。我走过去,附在她耳边,轻轻地说:
“小依,妈妈虽然病了,但她总是挂念着你,希望你做一个踏实、正直的人,认真地学习。”
“小依,知道妈妈最大的心愿是什么吗?她就是希望你能健康地长大,每天快快乐乐的。”
……
一和她说到妈妈,小依总是“吧嗒、吧嗒”地滴着泪,小手死死地扯着衣角。
看来,凭我的力量还单薄了些。趁着一次小依不在班的空儿,我向孩子们讲了她家里的事。此时,教室里静静的。大家心有灵犀:课上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她,课间拉着她一起在操场上追逐嬉戏。逮着了恰当的时机,我开心地和小依说:
“小依,妈妈真勇敢。我告诉她你进步了,她说自己的病不疼了。你看,你的进步是给妈妈治病的良药啊!”
“小依,妈妈病了,这是事实,你要勇敢地面对。但是,你能照顾好自己,能努力地学习,她一定会很欣慰。”
小依咬咬嘴唇,点了点头。终于,她挺住了,没让眼泪掉下来。
现在,玻璃瓶里的“幸运星”满满的、亮亮的。一颗星,就是小依给妈妈的一个心愿。其中,一定有她这样一个祈愿:妈妈,女儿慢慢长大,女儿一定会好好地过每一天。您就放心吧!……
和学生直面地促膝对话,那是“交心”,是人性本真的回归。现代科技的使用不是我们管理学生的“杀手锏”,用登陆、拨号、打字的时间多和孩子说几句话,会不会让烦琐的教育变得更简单些!一分钟,无时不刻地在我指间滑过。一个孩子一分钟,对他们却是一种荣耀,一种春天般的温暖。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要想从一切方面教育人,就必须从一切方面了解人。只要耐下以来,用好这一分钟,就能走进孩子心灵深处,呵护起“花上的露珠”。
于是,完了课,我开始晚点回办公室,拉上几个孩子,谈谈家里,问问学习。日子一长,孩子像例行公事似的,下了课就把我围成一圈,有的告诉我昨天读了一个好故事,有的告诉我爸爸刚刚买了电脑。孩子们说得尽是琐碎事,但那是孩子才会有的天性。
三、家校互动,亲情传递
家校合作的目的是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让他们充分享受来自老师和家长的关怀,享受教育带来的欢乐。由于家庭的千差万别,家长对教育子女的目标、成才的观念各不相同,因此家长对子女的教育理念也不相同。而且,部分家长忙于生计和工作,对孩子的情感、行为的发展和变化无暇顾及。主动地担当起于家庭联系的责任,或开家长会,或登门拜访、或电话交流、或短信发送,让家长及时了解自己的孩子需要什么?家庭教育怎样配合学校教育?
蕾蕾,自小父母离异。外公、外婆的爱使她浸润在幸福之中,她依然是个爱说爱笑的小姑娘。可那几天,她像变了个人似的:上课了,静静地坐着;下课了,呆呆地望着窗外;要不,就是趴在桌上,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怎么啦?这几天好像不开心?”走到她的身边坐下,我轻轻地问。迟疑了一会,她喃喃地说:“过几天就是我十岁的生日,不知道妈妈能不能回来陪我过生日。”啊,外公、外婆无尽的爱,还是弥补不了残缺的父爱、母爱。拍拍她的肩膀,我安慰她说:“放心吧,生日那天,妈妈一定会回来的。”“希望这样吧……”她重重地叹了口气。年幼的她经历了家庭的变故,说话的语气比其他孩子老成了许多。
回到办公室,我立刻拨通了蕾蕾妈妈的电话。谈了很久,谈的最多的是“孩子最需要什么?”我在电话的这一头,清晰地听见对方声音中的哽咽。
生日那天,兴奋地告诉我:“老师,蕾蕾今天中午放学,妈妈要接我回家吃饭,妈妈还带回了个大蛋糕。”说完,蹦着离开了。一脸的灿烂在她小脸蛋上绽放了好多天。
通过家校合作,实现多管齐下,达成亲情互动。通过合作,倾听着孩子成长中的喜怒哀乐,探讨、分享着精彩的教育策略。合作的终端目标——为了孩子!
班主任的工作是一项事业,更是一份责任,是社会、家长、学校交给的沉甸甸的责任。“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颗心唤醒另一颗心”,以母性特有的善柔和博大呵护每一个孩子,用心地经营、全心地坚守教育之道。用心、用爱来维护孩子的尊严,扶植他们的进取心,促进道德上的自勉,让孩子“如履春风”,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