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辅助栏目>>归档栏目>>智慧老班>>德育论文>>文章内容
德育论文 博爱五年级 姜艳
发布时间:2018-06-25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

放下师道尊严,和孩子们打成一片

常州市博爱小学姜艳

一直以来,我心里有一个困惑:我工作得很辛苦,为什么却时时不快乐?我付出得很多,为什么成效与我的付出不平衡?我倾注了许多心血,孩子们为什么不那么喜欢我、亲近我?

这个困惑直到日前,我才有些明白其中的缘由。古人云“亲其师,方能信其道。”而我和学生的交往一直遵循“我是老师,他是学生”,“井水不犯河水”这样鲜明的界限。我打着珍惜孩子时间的旗号,从不在课堂上和孩子们交流学习之外的话题,一脸严肃,一本正经地讲课;遇到孩子不认真听讲,我的脸定是冷若冰霜,让孩子看了不禁胆战心惊;有时还要来上几句冷嘲热讽,把孩子吓得连大气都不敢喘。整个课堂气氛显得特别凝重、压抑;课后,我不是批作业,就是做其它事,从不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他们的生活和心里的想法;也很少和孩子扯扯家长里短;有时学生身体不舒服,我也是象征性地询问一下,就算过去了,很少像对待自己的孩子那样嘘寒问暖;遇到学生做错的事情,我简单了解一下情况之后就凭着自己的“不聪明”,开始训斥他们,从不顾及他们的感受。我给学生的感觉就是“太冷了!”,让人难以亲近。这样的一种师生关系,谈何教育?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友。”回想我和学生的相处过程,我感觉自己太一本正经了,太没有温度,没有人情味了。薛瑞萍老师曾讲过“授课过于严谨,绝对清除闲话,其实是一种自我压抑、自我封闭。这种做法要不得,它不利于在师生之间培植类似家人的亲情……”吴文君老师也说过“老师是怎样操控上课的40分钟的?是用威吓,还是用严厉,甚至是用逼迫的方式?老师在讲课的过程中,有没有有效的技巧,可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主动研究、参与过程呢?假如一个老师没有办法给到孩子40分钟有效的学习过程,度分如年的话,那么孩子在这门课上能够有效学习的状态就会大打折扣。”

由此可见,如果一个老师是这样的状态去上课和学生互动的话,纵然有再精致的教学设计,有再高超的教学技巧,有再认真的工作态度,也是枉然。甚至还有可能适得其反,对学生的心理有“副作用”。

放下我的武装,放下我的架子,让我的心变得柔软、慈悲,做一个有人情味的老师;和孩子们打成一片,和孩子的朝夕相处中建立起类似家人的关系,让孩子们先“亲其你这个师,再信你这个道”吧!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