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诗配画”在小学美术国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单位:常州市博爱小学
姓名: 冯淼
【摘要】本文从作者具体的《诗配画》教学案例出发,总结了诗配画教学的意义和一般的教学步骤。重点阐述了诗配画内容的教学同传统的美术教学的不同的跨学科的内容和步骤。并且总结了诗配画教学的特点,为以后开展类似跨学科的美术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诗配画”整合教学的意义
美术和文学都属欣赏艺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苏轼对唐代大诗人王维的诗画意境做了一个很好的总结,可见二者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具有相通性。而今基于核心素养的呼声下,学科素养是目前基础教育界关注的热点,以“诗画合一”为例的跨学科课程整合教学研究为小学美术教育寻求新的发展思路。
五年级的学生积累过很多古诗词,比如:《游园不值》、《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望庐山瀑布》等,能读懂古诗大意。在之前的美术课学习中初步掌握了简单的水墨画技法,比如:体验了用水、用墨不同的量产生墨色浓淡不同变化的效果,感受了用笔的轻重快慢。但是对于如何根据主题或意境来创作完整的作品,学生没有足够的知识经验。所以,本课重在引导学生抓住诗的意境或关键字词,联想生发,立意构思是教学的重难点。下面,笔者就结合具体的教学实例,对小学美术开展诗画一体教学的有效策略进行探讨。
二、诗配画的教学策略和步骤
2.1《诗配画》教学的整体目标和策略
《诗配画》是2013年苏少版美术教材五年级下册一课,是美术学科和语文学科的整合,旨在培养学生对古诗意境的感悟和中国画笔墨运用的能力。在苏教版水墨画教学一条线的学习中,学生们前期掌握了水墨画基本的用笔、用墨技巧,也学习过用水墨画花、画树、画动物、画鸟、画山水画。在这样的水墨知识技能基础上,本课的学习重点不再是对水墨画用笔、用墨技巧的传授,而在于如何理解诗的意境,并用水墨来表达。
2.2《诗配画》教学的具体步骤
2.2.1导入:听诗联想诗之画意
古人吟诗赋词,十分重视意境,情境交融故产生艺术美。教师播放《渭城曲》诗朗读,请学生用心聆听,感受诗的意境,并让学生交流在诗中“看到”了什么?学生通过听诗朗诵,联想画面,初步获得对诗词语言的感性认识。教师在关键诗眼上适时进行引导分析,细化对诗句的理解,如:清晨一阵小雨的润湿地面和空气,正是天公作美,恰到好处,特意为远行之人送来一条尘土不扬的驿道。折柳送别、细雨中含离别的悲伤、友人相互劝酒等,使学生渐入诗境。
2.2.2激趣:赏画感受画之诗意
国画往往对意境较为重视,与古诗词的意境不谋而合,诗画对照,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画面内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故,以傅抱石《渭城曲》诗意图为例,伴着古琴乐,读着诗句、看着画面,给予孩子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围绕“画面中画了些什么把这首诗意表达出来”展开组内交流讨论。
学生寻找大师画作中的每一个画面细节,教师均局部放大原作,学生也就不难理解画面和诗句的寓意: “水、墨、色融为一体表现湿润的空气和地面”;“一片青苍的柳色,蓬勃生机,成为画面的主体”;“与知交小聚,人物在右下角,占画面的比重很小,笔墨精微”。大师不仅表现了字面描写的景象,还通过想象,表现出背后隐含的意境,“客舍门口的驿道上站着的随从和装满行李的牛马车”。
从作品的表现内容、构图安排到墨、色的运用,学生不但能体会到不同的绘画特色和技法,也能让学生在诗画的意境中丰富情感。
2.2.3析画对比画之异同
美术不是格式化、规范化的,教师把大师作品若剖析地过于清楚或绝对,往往会扼杀学生的主动内生力,而应该充分考虑到让学生本身的探索留有更大的空间。出示学生的用心之作《渭城曲》诗意图,并与傅抱石的同名作进行对比,展示同样的诗意可以用不同的水墨语言来表达。学生对比发现,技法上难以表现的意境可以用不同的水墨语言来表达,比如小作者巧妙、直观、简单地用点来表现雨滴,化解了学生对诗配画的畏难情绪。由此可见,借鉴大师的作品或可以画出自己的新意,便是掌握知识后的进一步探索,甚至潜移默化地学着保持有益的怀疑态度。即便同一首诗,同样的诗意,应该有开放和多元的个性美术创造,这才是教学应该有的方法和策略,这也是美术核心素养在课堂中的渗透。通过大师作品和学生作业的对比,学生认识到同样的诗意可以有取舍地表达。既可以用全诗的内容表现,也可以只选其中的一两句主要意境来表现。
由此给出诗配画定义,揭示《诗配画》这一课题,并引出我国诗画关系的经典总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也正是对《渭城曲》作者王维的最高评价。
对接下来欣赏的其他大师诗配画作品作简单介绍,加深对“诗是无形的画,画是有形的诗”的理解。拓宽学生的视野,提升美术课堂的文化品位。在苏州的一次《诗配画》展示课正值苏州博物馆进行“文人别派——苏州博物馆藏扬州八怪与海上画派合璧展”,馆中有很多名家作品都有题诗配画,符合学生当下的认知水平,与教材内容一致。课堂中老师借此机会打破传统课堂的局限,借美术馆资源成为美术课堂资源,并向鼓励当地学生到苏博对美术作品进行真实体验。
2.2.4示范与讲授:从诗的形象美中感悟
在诗歌中,有些“诗眼”本身就是一幅画的主角。解读诗意,从“诗眼”入手,分析诗的意境,再构思构图,进行配画。
教学中以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为示范画教学题材,引导学生在朗读熟悉全诗的基础上,领会诗意,抓住重点诗句,找出句中所描绘的景物。在许多诗中,所写的景物总是在诗中的重点句表现出来。这首诗所描绘的景物主要在“接天莲叶无穷碧”和“映日荷花别样红”这两句中。教师示范进行配画时应引导学生抓住其中的“莲叶”、“荷花”两个景物,让学生领会碧绿的荷叶连成一片仿佛与天相接,娇美的荷花在骄阳显得格外艳丽。领会了这些重点,一幅画卷便呈现于眼前。诗中提到“碧”、“红”,可适当讲解对比色的配色方法,引导学生大胆想象,使其画出生动的画面,实现自主建构。
教师通过现场示范用水墨技法表现。在关键的步骤进行有效地递进式对话,给予学生充裕的思考时间,将诗配画的完整作品一步步呈现给学生:调不同浓淡深浅的汁绿,表现近大远小的荷叶;接天的荷叶聚散浓淡,增强虚实的空间层次感;曙红或大红,加适量水,毛笔笔尖提按表现错落有致,不同姿态的荷花;中国画讲究诗书画印相结合,布局题诗的位置。由此,学生对诗的形象、情感、意韵充满了丰富的感悟,师生彼此情感交融、智慧碰撞。
下一步借助同一题材,不同诗句的对比展开讨论。如“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这首诗能不能配老师刚才示范的诗配画?为什么?画面中应该表现些什么呢?”通过比较欣赏,启发学生加深思考,使学生认识到同一题材,诗句的意境不同,也应该有不同的画面去表现。
2.2.5创作与展评:从诗的意境美中挖掘
一首首古诗让学生的画作可谓别开生面:黄鹂、白鹭、翠柳、青天、雪峰、船只,学生根据诗的意境,驰骋想象力,用富有层次的色彩、稚拙的线条、饱满的墨色,落款盖章,诗书画印一体,恣意展示,妙趣横生。
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若干多维度的评价参考开展作品交流:画面是否表现诗的意境之美,是否表现水墨画的笔墨之韵;立意是否新颖,画面是否独特;落款位置是否合适,章法是否得当,诗、书、画结合得是否巧妙,学生讨论得有理有据。教师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构建灵活的评价体系,学生之间互相点评,发现别人的优点让自己有更大的提升,探寻自己作品的不完美之处进行适当调整,深刻反思以获得深入学习的能力和求异、创新的品质。
为拓展学生个人感情表达的空间,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为自己所作的画配上诗句,可长可短。比如,引导孩子们将描绘的对象定格于一些平凡生活的细节,一朵花、一片叶、一杯冰激凌、一套餐具、一囊西瓜、一只布偶、一篮樱桃等。把人们熟视无睹的对象捕捉下来,用心去发现生活中的小确幸,用线条的顿挫释放自由的思绪,用墨色的渲染感悟生活的细节,配以数行小诗,或赞颂真、善、美,或透着些许哲理,便可令人回味久久。当然,对于小学生而言,为画配诗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师可以不做过多的要求,只要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力、想象力,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画即可。有学生画了一幅树梢上的枇杷,为自己选择一首合适的诗句,比如“东园载酒西园醉,摘尽枇杷一树金”。可谓是,画中意,笔端情。
三、《诗配画》的总结和回顾
总之,教师应该根据小学生的认知思维特点,积极创设灵活多变的诗画合一的课型,画配诗、诗配画、画上题诗、自画自题,诗与画的结合推动学生的多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