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辅助栏目>>归档栏目>>智慧老班>>德育论文>>文章内容
《小学生积极锻炼身体的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初探》汤伟
发布时间:2018-06-22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

小学生积极锻炼身体的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初探

单位:常州市博爱小学   作者:汤伟

摘要:小学积极锻炼行为习惯养成不但是个人发展有利,对国家及民族建设也意义重大。本文就对小学生锻炼行为的意义、现状进行阐述,并对此提出些建议。

关键词:小学生;积极锻炼;习惯养成;增加体质

我国教育一只坚持学生要全面发展,全面加强学生的德智体美。近几年来,个人健康问题不断被社会所关注。青少年的身体健康问题更是被全社会和学校所关注。但我国青少年的体质不断下降,免疫力不断低下,不爱锻炼的问题着实让社会各界担忧。这关系着我国未来发展的人才质量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进展。而小学阶段是学生能够养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所以对小学积极锻炼身体的行为养成成为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本文就这一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一、对“锻炼习惯”以及“行为养成”的定义分析

(一)对“锻炼习惯”的定义

对于“习惯”,《现代汉语词典》中提出。习惯是长期养成的,很难改变的行为倾向。从人来生理学来说,习惯是人在多次不断受到同一刺激而形成的一系列条件反射,让外显认知阶段转变成内隐性认知阶段,最后定型下来的一种行为。在心理学来看,习惯是心理学的专门术语,它是长期训练同一行为,得到满足,从而出现愉悦情绪,最终定型为系动画行为方式。要是从社会学来看,是人人在群体的一些共同习惯的影响下,自然而然观摩学习下,形成的一种自动化行为。

对于习惯,它分为行动习惯、思维定式习惯、心理倾向习惯等。而“锻炼习惯”则是在人多次反复进行体育锻炼中,满足了人需求的一种反复而定型的身体活动形式。这种行为习惯不需要别的个体去督促而自动实行,也可以通过锻炼来得到愉悦心情并能促使自身机体健康发展。从“习惯”的定义衍射来看,“锻炼习惯”涵盖的内容丰富,无法用精确的词语来定义它。但“锻炼习惯”可以提取一些关键词,“习得性、稳定性、自觉性、经常性”。而能得到“锻炼习惯”这一行为需要的是恒心。

(二)对“行为养成教育”的定义

养成,通过培养使个体形成某种行为或使其成长的行为。养成的过程中有“教育”的成分。而“教育”在《说文解字》中提出,“教,上所施,下所教也;育,养子使其善作也”。教育重在育,育就是要让人有良好习惯的培训。而养成具有“前提-结果”、“手段-目的”的逻辑。有学者认为养成教育就是通过有系统、有组织、有计划、多手段的教学方式训练学生,使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外在培养其行为习惯,内在培养其思想品德。养成教育让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道德品质。这对个人发展和社会良性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二、小学生积极锻炼行为习惯养成的意义

(一)对学生身心健康有帮助

锻炼身体这一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提高个体健康水平,增强学生抵抗疾病的能力,能够起到预防颈椎病、腰椎病、心血管疾病、癌症。长时间锻炼身体能够提高机体呼吸系统和心血管技能,增加新成代谢。哈佛大学的Paffenbarger团队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他将学生分为三组:一组学生不锻炼;二组学生进行中强度锻炼;三组学生进行高强度锻炼。结果表明,对于患心脏病概率来说,高强度锻炼人群患病率最低,而不锻炼人群患病率最高。这个实验证明了锻炼身体对自身机体有积极作用。所以,加强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是有具体意义的,这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需要和责。

(二)习惯需要从小养成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育归根到底是培养好习惯。”洛克也提出,“一切教育都归结为养成儿童的良好习惯,往往自己的幸福都归于自己的习惯。”小学是基础教育的开始阶段。这是小学生学习、生活习惯养成的关键阶段。这阶段的学生在心理及生理上有其特有的发育特点及生长规律。对于一些习惯的养成,这一阶段很重要。从生理角度来看,这一阶段是学生身体的旺盛增长期,各组织器官生长相对稳定,但没有发育成熟,身体可塑性大,体育锻炼可以增加血液循环,增强个体新成代谢,对骨骼、肌肉、内脏提供更多的营养成分,增加身体各部分生长。在锻炼过程中,还可以增加学生记忆,提高学生视、听、触觉等感官敏感度,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心理角度看,学生这一时期的认知、情感等迅速发展,学生善于模仿,目的性强,自我控制性差,恒心小,依赖性强的特点。这为培养学生锻炼行为习惯养成提高可能。

综合来说,小学阶段是一个重要的习惯养成的重要阶段,而在这个时期培养学生良好锻炼行为习惯就显的重要。

三、小学生锻炼习惯养成的成果判定

对于这一判定标准,现在国内外还没有一个统一化的标准。有的学者认为只要学生在制定地点和指定时间上保证了固定的时间和次数,就可以判定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锻炼身体行为。但是在实际情况中,在校学生由于学校课程安排、考试要求、早操、课间操等形式下,学生无论心里是否愿意,都必须在锻炼时间和锻炼次数上得到保证。看上去学生获得了良好的锻炼习惯,但在离开学校后,很多学生是难以坚持下去的。而良好的锻炼习惯是人在长期从事体育锻炼后,形成的稳定的、自觉的行为。可是,从这个角度来看,上诉学校使学生培养的锻炼习惯是不成立、不成熟的。所以王红提出了新的观念。她认为判断学生是否养成了锻炼习惯,不但看学生的锻炼次数、时间、频率外,更重要的是教案锻炼是否已经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是否在改变了环境后还能坚持下去,是否学生自己有一套合理且符合自己的科学的锻炼方案,是否由于形成了锻炼习惯而身心健康有所提高。这部分学者将判断依据,延伸到了学校之外的生活。“行为习惯养成”是动态的,每个时期有每个时期的习惯,不一定是一成不变的。它是在某种反应下就会进行某种活动。所以判断“锻炼行为习惯的养成”的关键是看学生是否形成了比较稳定、自觉参与和坚持锻炼的行为。

四、小学生锻炼习惯养成现状

(一)家长缺乏认识

大部分学生家长是不会支持学生参加课余运动训练,担心学生参加这些活动而耽误了功课。家长认为将文化课学好,可以使学生之后的升学或工作取得成功打下坚实基础。而体育锻炼是一件可有可无的事情。学生将来不从事关于体育事业,没有必要为此投入精力和金钱。

(二)学校认知不明确

学校对于学生锻炼行为的认知不足,体育教育目标不明。学校体育教育到底是以增加学生体质为主还是以养成良好锻炼习惯为主,还是传授“三基”为主。体育课是学校体育教育的一种途径。课堂的体育项目能够引起学生兴趣,从而爱上体育锻炼。但目前很多学校的体育课不能按课时上完,很多课程被其他科目占用。此外,很多学校为了安全,在体育课上只是让自由活动或者让学生聊天玩耍,无法达到体育课的教学目的。有的学生甚至体育设施都没有或者设施常年不维修。

学校对体育锻炼认知不足,认为文化教育才是一个学校出成绩的唯一标准。大量的课时划给了文化课,对学生的课业加重,学生除了要上课还有繁重的作业完成,这样导致学生没有时间去锻炼身体,也就没有培养习惯的基础。

(三)学生自身问题

锻炼习惯需要自身长期锻炼逐渐形成,它具有内在需要、比较稳定、自动性的特点。小学生能否培养出锻炼习惯,主要靠自己。在此之间,无论学校、家庭、社会手段多么繁多、严厉,学生不主动和自律参与,这种行为习惯是无法形成的。学生的主观问题有以下几点。

1)没有锻炼兴趣。自由学生对锻炼有了兴趣,才能以锻炼为动力,并为此始终有热情,才可能为此克服一切困难,长时间锻炼身体,并使其成为一种习惯。但现实中,我国小学生思维活跃、兴趣多元化、求知欲增强。但对新奇的事物充满好奇,比如网络游戏、网络聊天、电视节目、娱乐活动是学生最新奇的。学生会对“脏、累、差”的体育环境产生抵触心理。没了兴趣,更难谈习惯养成。

2)缺少吃苦精神。体育锻炼会有疲劳、肌肉酸痛、身体不适等影响。而小学生在社会和家庭的溺爱下,普遍存在怕“苦、脏、累”、懒惰、追求安逸等不良心态。如果没有严厉的其他因素的强制性规则下,小学生是不愿意自动去锻炼身体。

五、建议

培养学生自主意识,让小学生了解锻炼的意义与好处,培养学生锻炼兴趣。学校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场地与教学方案,让学生能有规律、有计划的锻炼,并能掌握一定的健身方法。家长在课余时间督促学生参与锻炼活动。“三位一体”让学生尽早培养良好的锻炼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高建华. 小学生积极锻炼身体的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研究[J]. 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 2016(11).

[2]李昭洁. 小学生积极锻炼身体的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研究[J]. 人间, 2016, 217(22).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