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辅助栏目>>归档栏目>>智慧老班>>德育论文>>文章内容
教育孩子须理性 郑守亮
发布时间:2018-06-20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

教育孩子须理性

                                常州市博爱小学   郑守亮

随着时代的发展,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显得尤为突出,父母的教育理念以及教育行为成为了孩子是否优秀的一个重要因素。良好的家庭教育土壤给孩子在学校的成长、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再加上学校教育的滋养更是让孩子对未来充满信心。当然,也有因家庭因素、父母的教育理念及行为造成孩子身上出现千差万别的小问题。本文将以案例的形式进行呈现,分析,并提出改正策略。

关键词: 家庭教育  案例分析   策略    

一、父母的“爱”滋养孩子的问题

案例一:六年级,班级里有这样一位同学,以下都以小A来称呼。小A的个头长得高高的,班级里算是一位“高人”了。身强力壮,比其他同学要强壮得多。小A的妈妈是一位职业高中的老师,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无论是教育理论还是教育理念应该都是过硬,再加上十几年的教育教学经验,对于自己的孩子——小A的教育应该是绰绰有余的。可是小A在学校的表现并不尽如人意,经常作业不做,行为习惯不够规范,跟同学的相处更是让人头疼,动不动把人家搞受伤,虽然老师跟家长多次反馈、交流,但效果不尽如人意。在一次与小A妈妈交流当中,出现在小A身上问题的原因才渐渐浮出水面:一次,数学作业没有完成,我赶紧电话与小A妈妈进行交流,在交流中得知,小A妈妈看到孩子因为作业习惯拖拉造成晚上时间太晚,已经到了晚上22点了,为保证孩子足够的睡眠让小A先睡觉了,并对小A说:“你先睡觉吧,没关系,作业做不完我打个电话给老师说说,让你免做。”第二天一早,小A妈妈的电话就打到数学老师这儿:小A太辛苦了,晚上做得太晚,我就让她先睡下了,这次作业就让他免做吧,我心疼孩子,等他长大了,再让他吃苦努力也是不晚的。数学老师听了她的话也是无可奈何地直摇头:等孩子长大,什么时候能等到头呢?

案例一分析:家长的等待心里是可以理解的,孩子的成长过程确实是一个等待的过程,但并不是所有的习惯、能力、知识的获得都是在等待中获得的,如果一味地等待就是在延误教育的最佳良机。就像小A的母亲,并不是她不知道教育理论和教育理念,也不是缺少教育教学的经验,甚至比大多数家长更懂得教育。可是,母爱,过分的母爱让孩子陷入“被等待”的教育陷阱。小A在应该形成良好习惯的教育关键期中家长没有及时进行干预、引导,应该进行学习引导的时候却选择退而求其次。一而再,再而三的教育良机在等待中错过之后,换回来的就只有是让人操不完心的“熊孩子”。静待花开,不仅是艺术更需要功底。

问题解决策略:针对这样的家长和孩子,站在老师的角度要多方面考虑,既要争取家长的配合,还要督促孩子在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首先,给家长搭建平台,让家长多参与班级中组织的系列主题班队活动,在活动中了解孩子的需求,看到自己孩子的闪光点,创造教育的契机,增进跟孩子的互动。其次,建议在家庭教育中多参加户外活动,活动中尽量让孩子做“大人”,家长做“懒人”。在活动过程中适当地示弱,激励孩子勤快的动手能力,磨砺自己坚强的意志。家长也能相应地感受到孩子的成长和能力的提升。最后,作为老师,在课堂上多激励孩子,多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在同学中表扬他,在与家长的交流中鼓励他,相信教育的效果将会显现出来。

二、从家庭问题到问题孩子

案例二:三年级,班级里的一位男生,父母离异,平时爷爷奶奶带养,以下就以小B称呼。小B在学校卫生习惯比较薄弱,行为上不能够自律,与周围同学的交往比较少。小B的父亲由于忙于工作原因很少关注孩子的习惯、学习,小B父亲觉得孩子的表现已经比自己小时候强了不知多少倍了。小B的母亲是一名幼儿教师,有着近二十年的教龄。小B母亲由于工作原因,两周见一次孩子,对于孩子的问题也是很难解决,但作为母亲对孩子的教育从内心来讲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小B的母亲更多的是等待的心理,等待孩子自觉、自知,就像一夜之间如成人一般自律,各方面都很有条理,成为一个优秀的小学生。在一个大课间时,小B的同桌小C去了一趟厕所,小B趁同桌小C去厕所的当空偷偷地将一块橡皮、一根自动铅笔芯、一个笔帽放到了小C的水杯里。周围同学发现后,立即报告班主任老师,当班主任老师询问小B为什么要将这些东西放到小C的水杯时,小B的回答是:“不知道。”对自己已发生的行为不自知,不知道是对祸事的推脱责任还是真的不自知,这个就不得而知了。班主任老师将此事告知小B的行为告知其妈妈后,小B的妈妈唉声叹气:“等到什么时候才能懂事呢?这孩子真是不省心,什么时候能长大!”

案例二分析:家庭教育是等不起的,家庭教育更是输不起的!多少孩子是在等待中输在起跑线上。现实是不容许等的。等,只能等出无尽的惆怅和懊悔。案例二中的小B,在一年级时班主任老师就对他的个人物品摆放、桌肚整洁等方面做过细致地引导,严格地管控,父母却不以为然,觉得班主任老师的“过分”关注有些小题大做了。三年过去了,现在已经到了三年级下半学期,小B的各方面一如三年前的一年级,没有多大的改观,还是凌乱的桌肚,作业拖拉,与同学交往不畅。班主任老师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很想再抓一抓、扶一扶,但家长还是在等待小B的长大。有多少七彩童年是在等待中成长的呢?

问题解决策略:面对这样的孩子,这样的父母,这样的家庭情况,作为一名班主任老师的我是这样做的。首先,提高要求,只有严格要求起来,才能止住习惯与行为上的懒散。马卡连柯说过:“我的基本原则永远是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同时也尽可能多地尊重一个人。”其次,寻求帮助,寻求班级同学的帮助,让同学帮助小B,做得不够好的地方及时地指出,并督促小B改正。最后,加强家校合作,与家长做好衔接,约定家长及时参加班级主题班队活动。提升家长思想觉悟,摒弃家庭中的矛盾,将孩子的教育摆正位置,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提升孩子在家庭中的幸福感,为孩子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教育,是一个理性的话题,面对教育问题,更要理性。随着时代的发展,家庭教育、父母的教育理念以及教育行为显得尤为突出和重要。良好的家庭教育土壤给孩子在学校的成长、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再加上学校教育的滋养更是让孩子对未来充满信心。作为一名班主任,有责任、有义务架起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桥梁,促进家校合作,为学生的成长创造更好的环境,为学生的成长搭建起广阔的平台,为家庭教育提供必要的理论指导,让孩子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中更好地成长。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