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辅助栏目>>归档栏目>>智慧老班>>德育论文>>文章内容
德育故事(魏倩云)
发布时间:2018-01-24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

教育归根结底是人的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培育学生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语文学科的德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语文的教学内容以文学作品为主,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这12册语文课本中,每册精选的课文都是对学生德育教育的最佳范文,设计爱国、理想、坚强、勤奋、团结、友爱、谦逊、孝敬等德育内容,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渗透、感染和熏陶作用,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都有深远的影响,也是为学生一生的道德修养奠基。那么如何将德育渗透进语文教学的课堂中呢?

一、朗读中渗透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指的是通过反复朗读,就能明白文意,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语文教材中有些意境优美、情感浓郁的文章特别适合用多读的方法来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只有把课文读通、读熟了才能很好的理解课文内容,人物的思想感情。读的方式有很多,在把课文读熟的前提下可以采用分角色朗读,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加了解课文内容,更加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学生只有通过反复朗读,才能身临其境,才能感受到文章中人物思想的感染与熏陶,从而受到德育教育。在教学《船长》一课时,我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船长哈尔威与奥克勒大副之间简短有力的对话,在朗读中感悟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尊重妇女,爱护儿童的优秀品质,将这些品质于潜移默化中浸润学生的心灵。

二、品味人物形象中渗透 

为了让文中描写的人物形象在学生面前栩栩如生地站立起来,并铭刻于心,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借助人物形象的具体分析,使学生既初步懂得描写人物方法,又受到人物崇高思想、优秀品质的感染熏陶。小学语文教材中收集的古今中外的优秀人物,尤其是我国古代、近现代在政治、经济、科学文化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名人都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让我们的学生从中感受到这些形象的道德感召力。 

课文中人物对祖国的无限忠诚与热爱,对侵略者的仇恨,对丑恶事物的揭露与批判,那些杰出的人物高大的形象会使我们的学生心灵受到深刻的教育。在教学《半截蜡烛》时,我先将三位德国军官的言行单列出来,让学生在圈画关键词时分析他们的形象,说说自己的感受。学生能较轻松地得出德国军官蛮横无理,粗暴残忍,来者不善,心中已对他们产生了敌对情绪。这时候,我再让学生找出描写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言行的句子,学生也能较容易地感受到伯诺德夫人身为母亲的勇敢,第一个与德国军官周旋;杰克身为哥哥,心思缜密,从容镇定;杰奎琳作为最小的妹妹,冰雪聪明,勇敢冷静。一家人为了保护藏在半截蜡烛中的绝密情报,抛头颅,洒热血也在所不惜,就是为了把侵略者赶出法国。再对比德国军官的言行,谁值得学习,谁应当唾弃就不言自明了。

三、习作中渗透

《新课程教学建议》中对写作提出了要“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要说假话、空话”的要求。这不仅是教作文,也是教做人,可见学生习作要融进学生生活,与学生的行为习惯联系起来,使学生通过写作感知做人道理,学会做人。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另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塑造学生心灵的重要途径。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的作文教学思想的精髓就是“教作文与教做人的统一”。作文教学可以促进学生更全面地观察社会、更深刻地认识社会,赞美生活中的真善美,抨击现实中的假恶丑,培养学生正确的是非观念。所以每个教育工作者应该把握每个有利时机,自觉地、有意识地站在育人的高度教书,这对于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是至关重要的。 

在作文教学中,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与思想实际,引导学生在作文中悟“道”,有机渗透道德教育。例如:写“我的妈妈”,要求大家写出自己的妈妈是怎样照顾我们的学习和生活的,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爱。那么,我们应该对父母做些什么?从中让学生接受孝敬父母的教育。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家庭的宠爱使得他们习惯于什么事都只从自身这一角度来考虑,很少顾及他人的感受,养成自私的毛病。 

通过作文,渐渐让他们懂得如何去面对生活,面对困难,面对挫折,使他们健康地成长起来。由此可见,习作可以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净化学生的心灵,使之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

总之,育人工作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细致的工作,需要教师持之以恒地研究探索,做德育渗透的有心人,才能把握其中的规律,达到游刃有余、渗透自如的效果。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