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 贵 知 疑
——浅谈数学课堂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数学的学习就是不断产生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循环过程,学生通过这种循环过程,逐步构建完整、准确的知识框架,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教师不仅要善于设问,更要鼓励学生发问,教师在课堂中与其给学生10个问题,不如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产生一个问题。
一、增强学生信心,鼓励学生敢于提问
小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是学生自带的一种好的学习品质——问题意识。所以首先要增强学生信心,鼓励学生敢于提问。我认为,必须改变原有的教师观和学生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的角色应该从信息源和知识的传播者转变成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辅导者,成为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教师要走下讲台,与学生在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中学习、交流,共同探讨学科知识。在课堂上,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对学生一视同仁,平等看待,充分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要解放他们的手,让他们敢做;要解放他们的脑,让他们敢想;要解放他们的嘴,让他们敢说。在学生回答问题时,如果答错了,允许学生重答;如果答的不完整,允许学生补充;如果没有想清楚的,允许再思考;我经常用微笑、注视、点头、手势等方式对学生进行鼓励,在学生积极主动提问题时,无论提的正确与否,问题的质量高低(特别是刚开始时),都给与热情的鼓励和真诚的表扬,告诉他们能站起来提问就是好的开端,勇敢的表现。在课堂外与学生的交往中,尽量使学生觉得教师和蔼可亲,容易接近。如:下课后有的学生总爱围着老师问长问短,或者给老师提出一些问题,只要有时间我都认真的回答,让学生感觉到老师是个朋友型的老师,其实老师和我们都一样。
二、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学会提问
教师是学习的主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教师要在课堂中发挥主导作用,创设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问题情境,使问题融入学生实际的知识基础中,这样学生就能“有材可烧”、“有问好提”。
1、
创设悬念式情境。例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的时候,课前教师布置学生每人制作任意的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各一个,并分别把量出各角的度数标上,老师得意自信地说:“我不用量你们手中的每一个三角形的角,只要你告诉我其中每个三角形的两个内角度数,老师定能准确无误地说出第三个角的度数,不信就开始吧!”结果学生一个个报出,老师一个个答对,可神奇了。这时,学生在强烈的好奇心的驱使下,便产生这样的问题:究竟三角形的内角度数有什么规律?从而带着强烈的学习动机和问题意识主动的去探索知识规律。
2、
创设矛盾情境。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一种构建过程,是认知矛盾运动的过程。教师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适时把新问题呈现给学生,打破学生暂时的认知平衡,引发学生认知冲突,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例如:在教学小数除法时,(学生已经初步学习了简单的小数除法,在进行计算时,最后结果没有余数)出示两道题:6.72÷4,6.74÷4,学生很快的解决了第一题,但是在解决第二题时碰到有余数,“怎么办?”“商是多少?”好奇与求知欲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指向矛盾,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创设以问引问情境。让学生学会提问,教师可以以问引问,激活学生的知识和经验,激发探究欲望。例如:在教学《简易方程》时,我创设情境让学生得到许多式子,其中有等式,有式子,有不等式,有含有字母的,有不含字母的,提问:“你能按一定的标准把这些式子进行分类吗?”学生积极思考,提出了多种分类方法。教师一一出示后,再提问:“对以上分类方法你有什么疑问吗?”学生思考后,提出自己的见解,比较有价值的问题有:(1)为什么这样分类?(2)还可以怎样分类?(3)分类后能不能给它们起个名称?(4)每一类有什么特征?学生自己提问,自己探索、讨论,最后得到答案。学生在教师有计划、有步骤的引导下,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既获得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
4、 创设综合实践情境。例如: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我们去秋游》,为了紧密联系现实生活,在教学中老师让学生自己去调查、了解。学生通过整理,从活动中了解到了秋游必须准备做哪些工作,必须去联系哪些有关的单位等等,培养了学生认识生活的能力,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存在数学问题,感觉到必须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这对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指导学生质疑,培养学生善于提问
质疑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它能激发学生学习状态。为了使学生在无疑处生疑,蕴藏问题意识,教师必须指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捕捉问的契机,从敢问,会问到善问。
1、提供阅读教材机会,使学生在“重点”处“问”。每堂数学课都有它的重点,学习的成效如何主要看学生能否围绕重点展开思维,数学教材的知识是静态的、凝炼的,但是蕴含着丰富的动态内涵。学生若能透过平凡的数学字眼在重点处质疑,带着问题进行探究。既加深了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又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问题意识。
例如:在自学“乘法的意义”的时候,学生马上提出“为什么要相同的加数”,就此展开讨论,从而说明这一条件的重要性;还有,学生在自学“小数的加法”的时候,提出“为什么通常情况下要把最后结果进行化简,难道还有不要化简的吗?”进而展开讨论,填补学生的知识结构。
2、提供小组讨论机会,使学生在“难点”处“问”。由于学生的认知结构和思维发展水平以及知识本身的难易程度不同,在学习过程中会形成学习上的难点,如不注意突破势必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也不利于思维水平的提高。因此,教师应针对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质疑,组织学生小组活动,突破难点、发展思维。
3、提供独立思考机会,使学生在“开放”处“问”。传统数学问题,答案和方法基本趋于唯一,而且教师关注的也是最后的结果,这样忽视了思考的过程,相对的也制约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新课程标准指出要注重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为此要鼓励学生积极对常规解法进行质疑,拓宽思路,寻求独特、新颖的解法。例如:特种钢厂生产了140吨钢锭。如果一辆卡车一次最多能装运8吨,16辆这样的卡车一次能全部运走吗?我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让他们想一想:你还能用其他的方法吗?结果学生纷纷举手。同一个问题,让学生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体现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
学习,从每一个问题出发,并着手解决每一个问题。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地提出与知识相关性较高的问题,那么这种生成资源是有利于教师进行下一步教学的,如果提出与课堂知识相关性不高的问题,那老师就可以给出适当的引导。如果一个课堂上,一味地老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看似完美的课堂但实则已经变成了传统模式下“老师说学生听”的课堂,在如今倡导以学生为主的课堂,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老师担任引导者、促进者的角色。老师去营造一种宽容而严谨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提出疑问,关注学生的问题,从而提高课堂的魅力,让学生做到真正的有所学有所悟有所会。
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教学中要让学生主动的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起点,这值得我们每一位老师关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