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天地绽满“说”之花
——浅谈如何提升学生”说”的能力
常州市博爱小学 李莹
摘要:“听、说、读、写”是小学语文学习阶段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也是教师教学的重点,这其中,“说”的地位尤其重要!然而,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并不是天生的,需要教师采用多种方式或途径为其打造“说”的平台,丰富“说”的内容,提高“说”的层次,让学生真正地有话可说,说得精彩!
关键词:低年级;小学生;语言表达;教学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内容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其中,口头表达即说话是与人交流思想、表达自身情感的一个重要方式。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最重要的是培养其口头表达,也就是说话的能力。说话训练是发展学生的口头语言、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在课堂教学中,我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抓学生的说话训练,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的。
一、题材多样化,丰富“说”的内容
语文课本中安排了大量的口语交际的训练,种类繁多,训练点也各有侧重,特别是低年级阶段,说话的主题可谓是五花八门、内容丰趣,比如说:问路、买文具、学会劝阻、买蔬菜等等,每一个主题都是学生喜闻乐见,与学生生活、学习息息相关的,学生都能有话可说。
然而,要丰富“说”的内容,光靠课内的口语交际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当从课外汲取丰富的资源来加以利用。课外的资源也要选择恰当,有所要求;首先,要选择贴合学生生活实际的主题,说的内容是要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比如说假期结束,让孩子说说你的假期是怎样度过的?以此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和说的欲望,学生满含着激情来描述,总能绘声绘色。其次,让学生每天看一些有趣的故事,选择你认为最有趣的讲给大家听,这其实也在培养学生的复述能力。其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每个学生都有说话的机会,在活动中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如:班级朗读比赛、评选讲故事能手等等活动,即丰富了学生的课外活动,又让学生在活跃的氛围中主动地说,积极地说。
二、方法多样化,提升“说”的质量
1、巧用课文插图,进行看图说话
图片是能够直接引发学生的兴趣的,因此,善于利用图片的直观性能有效激发学生“说”的兴趣。尤其语文课本中每篇课文都配有精美的插图,巧借插图,让学生进行想象说话,是语文课堂教学提升学生“说”的能力的重要途径。
比如:在课文《美丽的丹顶鹤》一文中,课本中的插图出示的就是几只丹顶鹤栖息图,插图将丹顶鹤的外貌形象生动地勾勒出来,此处让学生根据插图说说丹顶鹤的外貌,“洁白的羽毛,红宝石似的头顶、腿长、脖子长、引吭高歌、展翅飞翔”等好词佳句就呼之欲出了。另外,一年级下册《识字1》出示的是描写春天的词串,在教学时,我根据图片,引导学生观察:你在图片中看到了什么?学生纷纷答道:粉嘟嘟的杏花、雪白的梨花、淅沥沥的春雨、抽出嫩芽的柳枝、绿油油的小草、可爱的蜜蜂燕子、欢唱的布谷鸟……接着让学生说一说春天都有什么景象,最后让学生根据生活实际说说你眼中的春天是什么样的。这样学生即了解了春天的变化特点,又训练了语言表达的能力。
2、适时复述课文,内化文本语言
复述课文一般分为简要复述、详细复述和创造性复述。这些复述方式有各自的特点和要求,我们要根据文本的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来选择适当的复述方式。低年级的学生进行简要复述或者详细复述是适当的。在教学中,我会先让学生听老师的范读或者听一段课文的录音,然后让学生抓住要点,按一定顺序把课文内容说完整,表达出课文的思想感情,这样一来,即培养了学生“听”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说”的能力。像课文《秋游》这一类特征鲜明的课文很适合用复述课文的方式来内化文本语言。
而三年级的学生则可以进行创造性的复述,在复述课文时加上自己合理的想象、恰当的对话、适当的动作等等。比如说神话故事《哪吒闹海》这一课,学生对这个故事已然耳熟能详,在课文讲解透彻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复述,加上自己的想象扩充故事内容,编上恰当的对白丰富故事的情节,添上适当的动作增加故事的趣味。再比如状物类的文章《石榴》一课,有着对石榴花、石榴子传神而有趣地描写,也可以让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复述,活用各种修辞手法:拟人、比喻、夸张等,这种复述既内化了文本语言,更提升了学生的语言。
3、合理续编故事,充分发挥想象
语文课本的编写,倾注的是多位优秀的一线教学工作者和专家学者们的研究与所得,所以无论是文章的类型或是遣词造句的特点都是有它的原因所在。语文课本中,有很多的课文,它的故事发展的结果都是开放性的,非常适合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进行续编故事。
比如童话类的课文《狐狸和乌鸦》,在教学课文后,我问学生:“第二天吗,乌鸦又找来一块更大更肥美的肉,又被狡猾的狐狸看见了,这一次,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在课文的基础上进行续编,得出的结论也是千差万别:有的认为乌鸦会再一次上当,有的觉得乌鸦应该学聪明了;此时,我相机引导:乌鸦又一次上当,是因为狐狸想出了什么更好的点子?乌鸦学聪明了是因为什么?它会不会发起反击来报复呢?以此,让学生在一步步地引导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将续编的故事丰满化、有趣化、有哲理化。
续编故事也是一种开放性的、发散性的学习活动,有时能让枯燥的说理教学变得有趣而生动。比如在三年级上册《三袋麦子》一课中,三种小动物对麦子的处理方式不同,结果也截然不同,这里作为教师,我们断不能下定论谁是谁非,谁错谁对,而可以将这个问题抛给学生,你喜欢谁的处理方式,为什么?这里再设计一个续编故事的学习活动:玉皇大帝要广而招聘人才,分别是食堂面点大厨、粮仓管理员、粮食发展中心主任,那么这几个小动物会怎样各自准备的应聘,玉皇大帝又会怎样定夺呢?这个续编故事不仅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更是对其思维是一种开放而发散的锻炼,也让原本枯燥的说理——大家的选择各有道理,变得有趣了,学生也更容易接受了。
4、善用绘本思想,自主创造画面
随着时代的进步,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的心态愈发开放,视野愈发开阔,思维也更加创新,书籍的种类更是日新月益,“绘本”读物在这样的背景下就顺理成章地应运而生。绘本,顾名思义就是“画出来的书”,即指以绘画为主,兼附有少量文字的书籍。对低年级的学生而言,绘本是最能激发阅读兴趣和说话兴趣的书籍种类之一。将绘本思想运用于语文课堂教学中,也能充分激发学生“说”的兴趣,提升“说”的质量。
比如《骑牛比赛》一课,我就运用了绘本的思想,让学生为课文中描写“技艺高超的骑手”的段落去发挥想象,配上插图,并用语言的方式表达出来,主要指导学生针对骑手的动作、神态、语言来进行想象,课堂中主要是以“说”的形式表达,课后还让学生用笔画出来,学生学习的兴趣非常浓厚,也对“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句话有了更深的领悟。
再如《会走路的树》一课,学习活动设计稍有不慎,便会显得凌乱而零碎。这时如果设计绘本教学,将整篇课文化为一篇绘本故事,从封面到封底,再到每一张的图片与对话的设计,学生亲力亲为,各抒己见,而课堂也一气呵成,丝毫不显得零碎,原本的难点与重点也在学生表达的过程中顺势而出。可见,绘本对于孩子的吸引力非同一般!
5、创作课本剧表演,生成个性化语言
低年级的课文中,情节生动、故事精彩的课文比较多,针对这一特点,每一篇故事性强的课文我都鼓励学生创作成“课本剧”的形式来进行表演,每每此时,学生参与的热情都异常高涨。
在学完了《狼和小羊》、《青蛙看海》、《狐假虎威》等富有哲理意义又适合学生发挥表演能力的课文后,孩子们都主动要求来演一演。孩子们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进行四人小组分角色表演,课堂的气氛非常活跃,孩子们在表演的过程中不断迸发了精彩的语句,对文本所包含的深层寓意也更能切身体会,课堂生成精彩纷呈,课堂高潮连连迭起。
三、情境逼真化,“说”出真情实感
低年级的学生主要擅长于形象思维,抽象思维方面还处于较弱的阶段;如果仅仅依靠图片来进行想象说话,那么学生的思维将长时间地停留在表面,无法进行深层次的想象,长期下来,学生说话能力也不能有长足的提高,说话的质量也会大打折扣。于是,在教学中要尽量将说话的情境逼真化,让学生进入真实的情境去体会,才能说出真情实感,表达出切身感受。例如,一年级下学期有一个口语交际《问路》,课文中只有一幅综合的图,孩子们很难进行有序、有层次的观察,将观察到的画面清楚完整地表达;于是,我就利用多媒体创设一定的情境,让静止的画面动态化,让毫无经过感的图片变得过程清晰,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犹如身临“问路”的情境中,说起来也是滔滔不绝。
实践证明,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的方法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我们处处用心,时时留心,定为学生创造出更多更好的语言表达机会,也让语文天地能够绽满“说”之花。
参考文献:
1、叶澜.教育研究及其方法.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2、郑丽杏.引导想象,发展低年级学生的说话能力[J].广西教育.1999年
3、宋晓霞.培养低年级学生的说话能力[J].考试周刊.2008年
4、李靖.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J].考试周刊.2010年
5、卓献灯.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J].新教育.2009年
6、王明珠、刘婕.如何训练低年级学生的说话能力[J].湖南教育.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