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待花开
博爱教育集团
冯淼
刚担任一(7)班的副班主任,就发现小男孩淇淇是个天不怕、地不怕、特自由散漫的孩子。上课他想走下来,就走下来;想说话了,就说话;想上厕所,他也毫无顾忌,即使老师在上课也自顾自“逛”到厕所。和家长协商对策,家长也拿他没办法。对于这个不懂“规矩”,有充满个性的小家伙,严厉的批评、柔声的表扬似乎都起不了什么作用,他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任性地为所欲为。
怎么办呢?经过一段时间的仔细观察,我发现他对某件事感兴趣时注意力可以集中10~20分钟;小朋友和他交流时,特别是他喜欢的小朋友,他在某种程度上还是愿意接受别人的意见的。于是我决定出奇制胜,让这个调皮鬼能尽快地适应井然有序的小学生活。
首先,我把他调到全班最后一张座位,让他单独坐,并告诉大家,只有老师最喜欢的小朋友,才可以受到这个奖励。瞧瞧他的神情,骄傲得不得了。可没多久,他就发现“殊荣”之下是孤独,因为如果他想找别的小朋友说话,只有拉前座小朋友转头才能说话。而前坐我安排了听话懂事的孩子,根本不理他。于是他请妈妈请来说情,是不是能让他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坐。我把淇淇找来,轻轻地对他说:“和别的小朋友坐,可以!但在‘花儿朵朵’栏目里,你的花瓣必须达到十片,那样你想和谁一起坐,老师都会答应你。”之前,可因为淇淇的表现一直不好,他的“花蕊”旁还是光秃秃的。自从那次谈话后,一向自由惯了的淇淇,似乎有了一些改变,平时坐没坐样,现在他早读时总是尽可能把腰挺直,特别是当我走过时,他会故意把那要板用力挺上几下;平时上课他爱躲抽屉里玩“纸飞机”,可现在课上的前20分钟他还能尽量管住自己,不往课桌下面瞅。看到他的进步和努力,我总是尽量肯定,大声表扬,他那光秃秃的花蕊旁也开始多了一片、两片花瓣。每到下课,他总会跑到自己的“花蕊”旁一遍一遍地清点,掰着手指计算着,什么时候才能得到十片花瓣,才能实现自己小小的愿望?偶尔,我也会提醒他,把字写好,就能再得一片了;学会值日扫地,在玩之前先把工作按时完成就能再得一片了;讲卫生,就能再得一片了……
不断地提示与引导,让淇淇的个人行为习惯有了许多的改善。一个月后,他的花儿开得大大的,红红的,十片花瓣就像十个兄弟那样紧团结在一起。就在那一天,我满足了他的要求,让他和自己喜欢的小朋友做在一起,许多小朋友都向他投来羡慕的目光,在瞧瞧淇淇,得意地挺着胸,昂着头,心安理得地享受着自己的“成功”。
没过几天,他又兴冲冲地跑来问我:“冯老师,我可以负责帮你发本子吗?”我笑着说:“那你争取再得十个花瓣吧!”淇淇肯定地点点头,一溜烟地跑了
欣赏花儿的美丽是一种快乐,而静静等待花开的过程是一种幸福。
我认为,对于那些被家长宠坏,不懂规则的小朋友,生气发火,一味地批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作为教师,在进行教育时,不仅要心中有爱,还需要有正确的教育方法。
知己知彼。即教师要有一双慧眼,能挖掘出“淘气包”身上的闪光点;要善于观察,了解“调皮鬼”的兴趣和内心需要。因为即使再无所谓的孩子,也会有愿望和需要,了解了这些,你就能胸有成竹,巧妙地“对症下药”了。
步步为营。教师在教育学生时,心中要有计划和目标,也就是在一定阶段,通过引导,你希望他养成哪些良好的行为习惯,取得哪些方面的进步。教师不会因为过高的期望落空而懊恼、抱怨;而学生也不会因为上进之路漫漫而放弃。通过制定小的奋斗目标,学生会有“挑一挑摘到桃子”的成功感,而在其努力改变自己的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交给他一些行动方法,并通过“花儿朵朵”这样显性的方式,让学生清晰地感知自己与成功之间的距离,加上老师、同学的肯定与鼓励,那么当小目标达成之际,他内心的激动绝不亚于奥运会上夺得金牌。
乘胜追击。当实现愿望的兴奋尚未消退时,教师要巧妙地引导学生向下一个目标冲刺,只有当这种冲刺成为学生内在的需要、内心的自动力时,作为教育者的我们才能真正松一口气。
其实,每个问题学生心中都有两个“自我”,一个向善,一个向恶。如果教师能帮助学生,用心中“向善”的自我打败“向恶”的自我,那我们的教育就真正触及到了孩子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