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寻觅我教育的春天
——我的生本教育实践纪实 马兰
开学得知要担任某班的班主任,顿感压力重重,累且不说,要得到家长和学生的认可很不容易。当了这个班一年的任课老师,与孩子和家长的相处还算和谐,但是当班主任后角色发生了转变,一切都是未知数。细细分析这个班的状况:男生占了全班总人数的三分之二,且调皮捣蛋者众多,整治班风就要耗费很大的精力;学生的学习能力、习惯和学习都存在较大问题。
开学第一天学校发了“生本教育”实践名师荆志强的书《幸福地做教师》。自从上次听了他有关“生本教育”的讲座,很想拜读他的书,竟然如愿了。这个学期就想跟着他一起搞“生本”,这本书对于既缺乏理论知识又缺少实践经验的我而言犹如一场及时雨,让我深信:我和我的小伙伴们一定会收获不一样的体验。
谋划篇:团结“学生”和“家长”的力量
“有困难找学生,找家长”这是
【案例一】激发学生的“超能力”
开学前,看着需要彻底打扫的教室,我不知所措。想起
小夏和小张这两个小朋友平时在班里是没少让老师操心的,但每到这样的时刻他们的表现总是令人称赞。其实,为什么要盯着学生的弱点不放呢?这些让老师费心的孩子一旦有了锻炼自己的机会,不是照样能表现出色吗?学期结束那天也是如此,留下来打扫的都是那些平时调皮捣蛋的孩子,因为他们单纯,他们更需要老师肯定的平台。而那些所谓的成绩好的孩子却在走廊上边等待家长来接边嬉戏玩耍。于是劳动结束后我立刻用校信通进行表扬:19日放学那天,小王等6位同学主动留下打扫卫生,干到很晚才回家,在此大大表扬他们,他们的这种行为比期末取得优秀更值得赞赏。明天不知哪些同学能8:00之前进教室帮忙排桌椅、做休业典礼的准备工作呢?老师很期待哦!果然第二天一大早又有两位学生在教室里打扫卫生,这些行为着实让我欣慰。
【案例二】——家校合作需要“磨合期”
一次学校组织参观了刘海粟小学
这些建议和要求起初没有多少家长愿意跟进,因为家长也和学生一样需要引导。后来反馈出来的情况不尽如人意:学生图书角只有不多的二十几本书,家长图书角除了小徐妈妈带来的一本《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伊伊妈妈带来的一本书和我带的几本家庭教育方面的书,似乎没有人响应。而“跳蚤书市”似乎大多数孩子都愿意参加,但是其中仍然有一些没有质量的书,也怪我前期没有做好宣传工作,活动布置得有些仓促。
渐渐地,随着家校之间的沟通越来越密切,家长的跟进也越来越快,我们班的体育节、达人秀、休业仪式等活动都得到了家长们的赞助,活动开展十分顺利,成绩也很突出。
实践篇:“组合”到“团队”的蜕变
效仿
制作“四人合作小组”加分表十分耗费精力。小组里的四个人无论是学习成绩、管理能力、活动能力都要达到均衡和互补,左思右想总觉得考虑不周全,只能先初定下来以便试行。“四人合作小组”刚刚试行两天,学生们还是比较积极配合的。每个小组除了总负责人外,还有三个小组长分别负责收发语数外作业,因此保证了人人都有岗位。班里还民主推选了几位位学生负责卫生、路队、纪律等常规管理。不过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问题还是很多,尤其是制度不健全,监督不到位等,很多举措流于形式,于是便有了放弃的念头。偶然一次在
看到有的老师,课上得口焦舌干,汗流浃背,买金嗓子含片,真的很想把这种做法介绍给大家一试,只要对大家有一点启发,我就非常欣慰。你只要:
一, 改变理念,相信这种做法。
二, 相信学生肯定会做好。
三, 边做、边改进、边完善。
这三点我已经都开始实施了,有个坚强的精神后盾真好!为了帮助学生把“组合”建设成真正的“团队”,我开展了很多后续工作。
【案例一】——中队命名,以团队的名义
一节班队课上,我布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中队命名进行了讨论,学生们似乎很激动,让我的嗓子吃了不少力,事事让他们参与还是要付出代价的。经过投票,最后中队名敲定为“梦想中队”,(本是“魔幻中队”以多一票获胜,总觉得像游戏里的名词,缺少了点正气),我最后还是利用了一点私权。 “冰冰组”的“梦想中队”最终获得认可并获得十分的加分时。在策划、删选、投标、投票的这个过程中,这个团队的凝聚力就悄悄形成了了。
【案例二】——跳蚤书市,筹集公共基金
在班队课上我向学生提出本学期需要一些资金来实现获胜团队的奖励和购置布置班级的必需品,并让学生讨论如何获得这笔资金,前提是不向父母伸手要钱。于是最终的讨论结果是班内组织的“跳蚤书市”活动,赚到了自己的钱后自愿拿出一部分作为班级公共基金。我们还商讨决定:筹集资金最多的一个组可以获得10分的加分。第二周不少学生带来自己的旧书参加跳蚤书市的买卖,在这项活动中,每个小组发挥了团结合作的作用,有的小组采用了推销、记账、收钱等分工合作制;有的小组侧面打听其他小组的推销方式;有的小组采用买一赠一的策略,在这一活动中团队意识有所增强,团队合作能力有所提高。最后筹得了班级公共基金271元,小朱同学还自愿担任班级的采购员,为班级购买公用用品(经费为班级公共基金)。
【案例三】——隆重颁奖,凤头猪肚豹尾
经过两周的“四人合作小组”考核,主要根据英语与平时习惯的评价,再参考数学和语文的表现,“四人合作小组”成绩为:洋洋组41分,喆喆组40分,涵涵组36分,霖霖组34分,路路组32分,莫莫组27分,昱昱组25分,伊伊组23分,嘉嘉组22分,冰冰组22分,岩岩组19分,恬恬组15分。
为了让学生加强团队合作意识,增强集体荣誉感,我利用夕会课公布了竞赛结果并进行了较为隆重的颁奖仪式,洋洋组获得第一名,有权提出任何奖励要求。最后一名的恬恬组自愿提出以劳动一周来对本小组进行惩罚。这次颁奖让没有小组都受到了促动:嘉嘉组的总负责人嘉嘉常常提醒组员离开座位要整理好座椅;喆喆组的负责人喆喆有空就会帮助学习困难户司司补习功课;甜甜组的负责人恬恬还有模有样地召开小组会议,准备下期迎头赶上……如果说第一次颁奖可以被比作“凤头”的话,那么家长会上对于“四人合作小组”成绩的期中汇总就要算得上是“猪肚”,家长、学生、老师齐聚一堂共同见证学生们半个学期来的努力成果,获胜的小组喜上眉梢,暂时落后的也磨拳插掌。期末休业仪式上我们又对整个学期的总冠军进行了奖励,并鼓励学生们下学期继续竞赛,学生们个个意气奋发,真可谓是这个活动的“豹尾”了。
《狼性团队》一书中说:把一群人集合在一起并不能称之为团队,团队是指由数名知识与技能互补、彼此承诺协作完成某一共同任务的人组成的特殊群体。原本只是将四个学生按照一定的规律组合到了一起,起初在“生本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常常感觉到这样的结合仅仅是一种组合而不是真正的团队。然而随着活动的推进,我和学生都深深体会到团队合作的力量。在这个四人团队中,学生能深切地感受到自己对集体的协作的依赖,对“责任”的理解,正因为有了团队合作,才有了小组的荣誉和个人的成长。
感悟篇:“健康”重于“分数”
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很多时候都受到分数的制约,星级班级考核分,班主任考核分,各项比赛的成绩,学生的考试成绩……这些会让我们感到压力重重。然而当我们能真正参透这些分数(说白了就是名利)背后的东西,把学生的健康(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和发展放在首位,我们就能找到自己的教育方向,指引自己的教育行为,真正成为一个有思想的教育者,而这也正是“生本教育”探索者的真正目标。
【案例一】——牛奶事件
从宿舍到教室的路上,小丁被查到在操场上喝牛奶,让班级扣了分。同学跑来告诉我,小丁本人也觉得错了,要流泪的样子。我说了几句,让她下次注意,并在夕会课上提出这个问题,提醒全班同学注意。仅此而已!孩子也是无心的,何必太苛刻呢!为了那点分数采用一系列措施——批评、通报、写保证,也许会弄得孩子心理不健康。
【案例二】——意外考砸
英语课代表英语测试竟然得了79分,不免有些令人震惊。安慰、鼓励、找原因对她而言也许都是揭伤疤,反而会造成心理阴影。有些孩子要等她自己去感受、分析、找方向。有些“敬业”的老师们不允许孩子犯一次错,常常喜欢盯住不放,这也许会起到一时的效应,但对于学生的长远发展绝对是无益的。
【案例三】——无心犯错
在体育节集体项目“毛毛虫”比赛中,小易因为中途扭伤脚造成整个团队停止不前至少5秒钟,这在争分夺秒的比赛中是大忌。他也因个人失误影响了集体成绩。赛后,几个直白的孩子纷纷责怪,小易自然泪水直流。尽管我同样内心不快,但是这并不是他故意犯错,何必揪住不放。于是上前劝阻孩子们不再责怪,事情平息后,小易递来纸条:
收获篇:“生本”发掘“本真”
“生本教育”的核心理念就是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遵循儿童自然的发展规律,保护儿童的热情,激发儿童的自觉,形成良好的教育生态。只有真正以“生本教育”为理念的教师,才能在教育的过程中收获学生的“本真”。这种本真是学生真、善、美的体现;是一种积极的处世态度和生活方式。
【案例一】——发现学生的“真需求”
在“四人合作小组”活动进行第一期后,我认真核算了每组的得分,结果“洋洋组”以微弱的优势荣登冠军宝座。于是我开始兑现之前的承诺——冠军组可以
【案例二】——发展学生的“真潜能”
大课间,组织10名男生和10名女生进行穿摇跳。男生能跳的比较多,一下子就上了15个,只能进行初选,结果几个孩子就被淘汰了,真是不忍心。小健和小晔居然为此哭了,可见他们对于这种体现自身能量的活动有多么的在乎。班里这样的孩子不在少数,在学习上很不具有自信的,但是在运动上却有着天赋和积极向上的态度。对此,我为他们提供了尽可能多的平台:大课间活动、体育节、冬季三项运动会……他们也在这些活动中如鱼得水,信心倍增。试想,如果教师始终把学生的发展定位于成绩的进步,那么将几乎不能看到学生其他方面的潜能,更别提如何去挖掘和发展了。同时常常为了提高一分半分的成绩破坏本应和谐的师生关系。
【案例三】——发挥学生的“正能量”
对于学校提出的环保理念“弯弯腰,动动嘴,纸屑果皮都不见”我利用夕会课的时间进行了多次教育,结果发现效果不佳。学生对于自己身边的垃圾都视而不见,更别提走廊、讲台前、垃圾桶边等公共区域了。某次,我发现小姜悄悄捡起某位同学没有扔进垃圾桶的纸屑,便随即大肆表扬。之后我悄悄观察发现好几个学生都有了随手捡起垃圾的好习惯,于是每次看到我都要表扬一番,渐渐的这种习惯就能印刻在很多学生的头脑中了。某次大课间,小张分到了铁环,霸道的小陆便想和他争抢,小张心平气和地说:“那我们俩一起玩吧!”事后,我对小张这种主动谦让的处事方式大加表扬,此后每次遇到争抢我都会提一句“向小张看齐!”渐渐地班里的小绅士、小淑女就多了起来。能看到学生身上的点滴优点,利用学生自身的行为习惯进行教育,能在很大程度上起到积极的教育作用,这种方式远比枯燥的说教要有效得多。
一个学期的尝试下来,感觉自己离“生本教育”越来越近了,坚持生本理念、积极探索和追求这样的教育方向:教师把繁琐的教育工作变为轻松机智的主持、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变成各司其职、各展其能的生命体。这种高效轻负的“生本教育”模式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生本教育理念,使得师生不再以学习、分数为唯一的追求,而是将追求职业幸福和学业幸福作为自身的目标,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寻找到教育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