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辅助栏目>>归档栏目>>智慧老班>>德育论文>>文章内容
尊重成就孩子的一生 (博爱五年级 颜竹)
发布时间:2017-06-19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

尊重就是敬重;重视;尊敬。字面上看是人的一种单方面的态度,其实不然,尊重是人与人之间双向的情感态度,人的内心里都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但只有尊重他人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翻开书细细看了其中的一些小故事,能引起共鸣的是中西方教育观的不同,尤其体现在了尊重上。

我们将中美两国的教育拿出来作为对比。美国的教育是民主的,主动权掌握在孩子的手里,父母也好,老师也好,对于孩子做的事情都已正面积极的态度去评价,他们认为孩子做这样的事情有他自己的道理,首先应该尊重孩子的观点和态度,如果孩子做错事情,也不是一味的专制的去纠正,往往将事情一分为二的看待,更多关注积极的一面。而中国的教育相比之下就显得专制多了,尊重一词在中国更多的是小辈对长辈的,往往长辈的所说的是正确的。“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大人走过的桥比你走的路还长”,这样的话还会时不时在耳边划过。中国的父母还是以自己的言行和观点作为标尺,规范着自己的孩子,他们认为不对的事情是绝对不允许孩子做的,孩子必须是要听父母的话的。这样一来,在我们身上体现出的尊重就有了长幼之分。我们的孩子在很多事情上得不到大人的理解和尊重,最后变得不自信,变得处处小心翼翼,唯唯诺诺,很多长出,很多闪光点被埋没。

有这样一个故事给了我深刻的印象,一个在中国被老师认为没有出息不求进取的孩子到了美国居然成为学校里一颗耀眼的明星。其实就是中美两国老师看待孩子的角度不同所造成的。这个孩子特别喜欢篮球,对于学习有潜力但是并不是他的重心。中国的老师认为学习为重,几次谈话希望他能把心思放学习上,但是谈话非但不见效果,倒是让这个孩子对篮球的热衷愈演愈烈,在一次课堂上,尽然将篮球滚到了讲台,使得中国的老师非常生气对他有了成见,造成了师生的对立。父母不得不将孩子转去了美国,但是到了美国,老师却因为这个孩子爱好篮球讲他介绍进了校篮球队,训练和比赛占据了学习的大部分时间,但是老师并不在意,还放宽了对他的学习要求,降低了考试的通过线,空余的时间再帮助孩子补习英语,短短几年,这个孩子在美国考进了大学,并且成为了大学篮球队一颗耀眼的星。由于篮球上的成绩,他的信心更足了,这种信心也让他在学习上自信了,两者相辅相成,学习爱好两不误。为什么能让一个孩子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的确值得我们思考。美国的老师尊重了孩子的想法,在尊重之余用了另一个办法帮助他学习,做到了两全其美,并且重拾了孩子的自信心。但是我们能说中国老师不尊重孩子吗?中国的老师也尊重孩子,但是尊重的切入点不对,她认为能让孩子学习优秀就是尊重,其实她扼杀了这个孩子的爱好和优点。

有人会说,中国就是这样的,这样的老师我能理解,在我国这样的激烈竞争的社会环境,教育机制下,老师这么做是对的,是为了孩子好。我承认大环境的驱使下,很多人都是这样的,我也不例外,但是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站在学习这个象牙塔的尖端。有很多孩子有自己的理想,有自己的爱好,往往这些爱好如果能被父母和老师发现,能像美国老师那样让其充分发展,无疑,在另一个领域,这些孩子就是佼佼者。

读过这本书,我也想到是不是能从不同的角度看看我的学生,尊重一下他们内心的想法,尊重下他们的兴趣爱好,换种方式去关心他们的课业任务,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自己的立足点,在他们毕业前夕都变得自信满满。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