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故事
德育教育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及优秀道德品质的关键,是课堂教学中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在科学课堂中亦然如此。诚然相较于其他学科,科学这种理科探究味道较重的科目,要达成这种目标是有一定障碍的。但在科学课堂中向学生渗透德育教育是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重要环节,《科学课程标准》中对此项也做出了相当详细的要求,分为六大部分做出了诠释。因此在日常教学中,就培养学生情感价值观方面,我尝试过多种途径进行探索,力求通过多样化的手段,达到良好的效果。现针对于我个人的发现做以下几点浅述:
一、让孩子们乐于探究与发现
“保持与发展想要了解世界、喜欢尝试新的经验、乐于探究与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是科学课要培养孩子情感价值观中首要重要的方面。学生在刚刚接触科学课程之初,就对科学课抱有很大希望,甚至远远超于他们天天要学的语文、数学等学科。这种燃烧着的熊熊欲望之火,正是我们希望与需要的学习源动力。因此教师首要做的就是维护这团火焰的同时,再加以助燃。
在三年级刚刚开学的第一堂课应将“积极进行科学探究的理念”一炮打响。我带领着学生们首先走进我们的校园,大家在美丽的秋色中了解我们身边的大树、小草、花朵,发现我们每日不经意间细微处存在的大道理,看看我们校园里放置的日晷、风向标等科学仪器,感受这其中浓浓的探究氛围。再让孩子们走进我们的科学实验室,向他们讲解实验室里各种器材的主要功能与作用,郑重介绍科学学科要研究的内容,以及我们今后的多种学习方法,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知欲望。用“一石激起千层浪”带来的波波涟漪带动科学探究的源源动力,在全年级形成浓烈的科学探究氛围,为今后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让孩子们珍爱自然与社会
孩子们与生俱来的好奇心,是进行探究的另一个源动力。但他们的好奇心往往是盲目的,甚至在某些时候,为了满足自己的探知欲会破坏自然中的和谐,导致不良后果。这时教师如能加以适当的引导,就可在孩子的头脑中形成正确的思想意识,为科学探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年级上册的观察活动中,要让学生观察许多小动物,而对于蚂蚁、蚯蚓等小动物,孩子们的思想中认为既然要进行实验观察,就应当在把他抓回来,养在瓶子里才加科学观察。但事实上,这样的观察方式既不全面,也对小蚂蚁造成了伤害,破坏了生物的环境。当我发现这个问题时,及时采取了措施,改变了我的教学策略,要求孩子们悄悄地观察小蚂蚁平时是怎么样生活的,他们是怎么样需找食物的,当他发现食物时,又是怎样用身体运回家的。如此这般,孩子们一到课间的时候就成群结对的跑到操场的花园中,安静地蹲在地上,悄悄地观察。在我课上检查成果时,发现有些孩子不仅用文字,甚至几个同学合作给我画了一张巨大的“蚂蚁日常生活图”。这幅巨大得令人吃惊的图,不仅画出了蚂蚁觅食搬运的过程,还加入了孩子们的想象,小蚂蚁大雨天搬家的情景。他们将每一只小蚂蚁都画的活灵活现——头、胸、腹部明显的区分,三对足搬运物品时的协调性,以及头部一对触角相互交流信息等。通过这样的方法学生们对蚂蚁的身体结构及其作用有了跟进一步的了解,更重要的是使他们明白了应当珍爱自然中的每一个成员,不要因为一己之用,破坏了它们的生存环境,甚至破坏了自然的和谐。
三、让孩子们相信科学与真理
八、九岁的孩子在学习科学课程之前已经有了一些生活经验,这些经验他们也许是自己总结的,也许是从家长那里学来的,也许是从其他途径听来的。无论是哪种,常有一些观念是混沌或错误的。遇到这样的问题,解释起来往往比新授课程还具有难度。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环节中让学生学会实事求是、钻研探索,不要依赖别人、道听途说。
在执教《水和水蒸气》一课时,学生们在生活中已经知道水蒸气无色无味,但却普遍认为水开时冒出的水雾是水蒸气,而无法意识到那是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珠的事实。这一点无论教师在语言上怎样解释,都无法改变学生头脑中的矛盾错误概念。于是我将这个“烫手的山芋”扔给了学生自己,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探究,给大家讲明白其中的科学道理。学生们通过网络搜索到视频及图解,还亲自从家里带来了电水壶、加湿器。实验中,学生发现开水壶的上方“水蒸气”分两层,刚刚喷出的是无色,随着上升的过程,一会儿变成了白色;加湿器直接喷出的就是白色“水蒸气”,并且把手放在白色的水雾上面还有潮乎乎的感觉。教师适时加以引导,告诉学生大家看到的“白色水蒸气”已经不是气态了,是液态的小水珠了,真正的水蒸气无色无味,我们根本看不到。孩子们才终于发现原来自己想法的片面性,明白了不能依赖别人口中的“真理”,要通过科学的实践来检验事实的正误,纠正了思想上的错误理念。
学生的优秀品质一旦形成,将会使其受益终身。在我们的科学课堂中就要通过德育教育的渗透,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均衡人才。作为教师的我也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钻研不懈、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前进贡献己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