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艺“美力”探秘
——形式美的研究
陶艺是一种处于生活成长状态有感而发创作的陶瓷艺术品,在小学美术课程标准里说明陶艺教学中应兼顾审美、创造、技法、思品四个方面,而美不美成为关键,也需要大家来发现,笔者通过十多年的陶艺学习及创作实践,总结出陶艺之美在于以下几点:
一、风格之美
造型有写实生动与简洁夸张两大突出风格。与传统陶瓷以器皿装饰、写实瓷雕造型为主相比,儿童陶艺作品造型丰富多彩,受题材广泛影响,个性魅力突出。男生作品造型趋于简洁大方,注重事物表现的最大特征及第一印象,忽视细节、不肖装饰;女生则反之,呈现繁丽琐碎的装饰效果。
二、痕迹之美
陶艺属于手工制作,其制作过程中留下的痕迹也有美感,一种是拼搭之美,一种是整体之美。现代陶艺的制作方法继承了古代的创作形式,又进行了艺术创造。揉泥是陶艺创作中首先要掌握的技巧,能激发创作灵感,获得意想不到的素材和效果。人工搓制的泥条会有一些细微的变化,在不经意间流露出作者的创作心境和感觉。手语的痕迹和心灵的印记毫无掩饰的随着拉坯机的旋转融进了作品之中。陶艺的制作过程就是艺术家思想放飞、观念传达的过程,是一种艺术享受。
三、材质之美
造型与选材必须有机结合,如朴实自然的各色粘土适合表现土里土气的农村人物形象,白瓷适合表现女性之润泽。陶艺的材料是最为普通的粘土,粘土体现着返璞归真的思想追求,是现代人放松自己和精神寄托的一种媒介。粘土充分体现了材料的自然美,追求造型粗犷、质朴之美,还可以与其他材料充分的有机结合而丰富陶艺的表现语言。粘土可以表现大自然中大部分材料的特点,达到惟妙惟肖的视觉效果。台湾著名陶艺家阿亮模仿的残木和日本著名陶艺家衫浦康益的仿生石头环境陶艺足以以假乱真,粘土经过高温烧制成已经发生了令人叹为观止的质变。
四、肌理之美
陶艺的自然肌理就是陶艺本身具有的肌理效果,包括陶土质地的粗细、釉料烧成的自然变化等。陶艺的肌理十分丰富,不同的陶土具有不同的肌理,我们还可以根据需要创造出人工肌理里,以丰富陶艺的形态语言,增强艺术表现力。我们应该注意留意观察生活,赋予自然物品艺术性的再创造。肌理是丰富而且是无限的,如何巧妙利用肌理会能充分展示出作品的鲜明个性,给人无限的想象力。
五、烧成之美
不同成分的陶泥和不同烧成温度呈现色彩丰富的陶艺作品,气窑烧成效果更是一窑千变。一般来说900度以下没有烧结呈橙黄色,遇水极易分化。1100度左右的紫砂泥则呈现暗红色、紫红色,有些杂质星罗棋布,似釉般烧成不同色的点缀。之后温度再高就趋向黑、灰,1200度以上的陶土会出现过烧效果。
六、釉色之美
釉陶色彩绚丽,儿童尊重事物的本色,会想尽办法来表现不同的色彩,一旦儿童有上釉机会,它们就会忽视陶泥本身的材质肌理,关注缤纷色彩。釉色在光滑的表面自由流淌,接洽融合之处自然的过度,神秘莫测使人联想翩翩。
七、装饰之美
作为一种现代生活艺术,其主要功能已经从日用艺术蜕化成装饰艺术,一种思想的解读。对称均衡、连续重复、节奏变化、夸张变形、写实抽象,在对比中相生相衬,呈现美的永恒定律。泥条的自由随形、泥板的挺拔冷峻无不诉说作者的情感。
八、意蕴之美
陶艺不是单独发展的艺术形式,与雕刻、绘画、建筑纠结不清到寄生的地步,我们都知道陶艺与泥塑、陶雕,釉上彩、釉下彩、彩绘瓷,瓷砖、瓦罐等有直接造型或工艺关系,其实我们还可以让陶艺进入到文化发展系列,借鉴隐性的美术元素,如园林建筑中的花窗,石灯、文房四宝中的博古架,明清家具等艺术形式,表现丰富的意蕴,就如最早的南方青瓷纹饰对青铜器鼎饰的借鉴一般。
九、组合之美
组合、系列作品富有视觉冲击的美,在变化与统一中丰富着我们的视觉趣味。
陶艺的美丽主要来自于材质的特殊美感和手工制作过程;来自于泥土、釉色、烧成之美;来自于儿童与泥土交流时所留下的“手语”痕迹;更来自泥、釉、火与人文精神情感浑然天成的交融统一。陶艺结合现代艺术的审美观点,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和表现力,形成了其他艺术形式所无法涵盖的艺术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