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辅助栏目>>归档栏目>>智慧老班>>德育论文>>文章内容
德育故事 周叶
发布时间:2017-01-07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

我们班的小A是个单亲家庭成长的孩子。提到单亲家庭,也许其他班主任就会有些顾虑,但正是由于我缺乏经验,所以对于小A,刚开始我并没有觉得他与其他孩子有什么不一样。

本学期我们班级积极响应学校和社会的光盘行动,要求孩子们把每天的午饭尽量吃光。这天的午饭是孩子们最喜欢的炒饭和猪排,每个孩子都吃的很开心。没过多久小A端着光溜溜的盘子跑到我身边,向我展示他吃光的饭盒。正打算表扬他时,坐在他旁边的孩子,大声喊道:“老师,他没有吃光,你看,他把猪排包起来,放到书包了。”说着,孩子从他书包里掏出一块用餐巾纸包起来的猪排。其他孩子的注意力都被吸引过来了,教室顿时炸开了锅。“XX竟然说谎。”“XX怎么这样子呀?”……在其他孩子的七嘴八舌中,小A把头埋得越来越低,脸涨得通红。看到孩子们情绪如此激动,我说:“XX,我觉得你这种行为是很不对的,吃不掉可以来和我说,不要做这种欺骗老师的事!快去,把你的猪排吃完。”小A放下餐盘,回到座位,默默地啃着那块被细心包裹着的猪排。

原以为这件事就这样过去了,可是小A在午休的时候一改平时活络的状态,一声不吱地坐在座位上,刚开始我以为是他觉得今天做错事情,不好意思了。没过多久,同桌又向我报告他哭了。意识到这件事情可能是我处理不当,我立刻把小A喊到我身边,正好数学老师在教室批改作业,我就把小A带出教室,询问情况。小A支支吾吾地告诉我:其实,那块猪排不是自己吃不下,而是他想带回家给爸爸吃。当时我就奇怪了,一块猪排还值得带回家给爸爸吃?我强压抑住好奇心问:“为什么呀?”“因为我们家每天的晚饭就是饭和一个素菜。是爸爸中午从工厂买回来的。”孩子哭着告诉我,“有一天爸爸问我学校吃的什么,我说吃的猪排,我问爸爸吃过没?他说没有。所以我想把今天的猪排带给爸爸吃。”孩子说完,哭的更大声了,我也被蒙住了,这才意识到这件事自己真的做错了。还没和孩子沟通好,没了解孩子行为的目的就自以为是地解决了。在接下来的沟通与交流中,孩子告诉我,爸爸是卖掉戚墅堰的老房子,贷款买了博爱小学的学区房,每个月爸爸赚的钱就用来还房贷,家里的开支就是奶奶的退休金。妈妈在他很小的时候,嫌弃爸爸穷就离开了。孩子很平静地向我叙述着,完全不是这个年纪的孩子的冷静态度。

就这样,从与孩子的沟通中,我才了解了这样一个特殊家庭的孩子;也从与孩子的沟通中,我才明白他所做的行为的目的;更从与孩子的沟通中,我才发现了他的懂事与可爱。

难怪大家都说“教育的前提是沟通。”没有沟通,何谈教育?德育作为教育的一部分,也同样如此。沟通不仅是信息的双向流通,而且是交往双方的相互理解和包容,是表现自我和接受对方的共同活动,是一种互惠性行为。

通过这件小事,我也明白了在学校,师生之间敞开心扉的“亲切谈心”才是沟通,建立在充分倾听与尊重的基础上的“交流”才是沟通。“我说你听”那是一种强制地灌输。相信在以后我所创设的宽松的平等的班级氛围中,我的孩子们会乐于与我沟通,一起与我分享成长的点滴。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